老百姓是最現實的,這種情況下,大家用腳趾頭去想也知道該怎麼樣。
這麼一來,榆林縣的孩童入學率,自然是不需要官府做任何動員,就蹭蹭蹭的往上漲。
這又間接的帶動了對教書先生的需求。
以前,在榆林城做幾個學堂的先生,也就是勉強能夠填飽一家人的肚子,日子過得一點都談不上好。
對於讀書人來說,自然不會是什麼好去處。
但是,現在的榆林,一個先生一年各種收入加起來可以超過二十貫錢,這在大唐絕對算是高收入行業了。
能夠學以致用,還能發家致富,自然而然的,來榆林城當先生,就成為附近州縣窮困學子們的一條不錯的出路。
所以連王玄策都感受到了最近來榆林的讀書人變多了。
這種趨勢,估計未來會變得更加的明顯,特別是等到榆林城的考生在科舉之中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
張華消化了一下王玄策話裡的資訊,“對於這些來榆林的讀書人,可以讓崔縣令頒佈一些激勵的政策,讓他們來了之後死心塌地的留下來,以榆林為家,這樣榆林城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才能踏上更高的臺階。”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
這個後世的小學生都能知道的道理,現在意識得到的人並不是很多。
提高大唐讀書人的數量,提高普通人的識字率,讓更多有才華的人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才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大唐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張華要想自己舒舒服服的在大唐過完一輩子,也讓自己的後代過得舒服,就有必要推動讀書識字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