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夏天,沒有華庭縣那種酷熱,只要你別站在太陽底下,其實並不是很難受。
這種南北差異,單單看溫度是比較難感覺出來的。
在南方,三十度以前就算是很熱了,室內室外都是溼熱溼熱的,渾身難受無比。
但是在榆林,三十五度的夏天也不是多麼的難受。
各家作坊都在熱火朝天的施工、建設之中。
煤炭作坊和火油作坊更是一次性的招工了幾千名人員,再加上水泥作坊、瓷器作坊、羊毛作坊、奶粉作坊等等,一時之間,在榆林,你只要手腳還能動,就不愁找不到工去做。
“伯爺,這西城的集市最近是越來越熱鬧了,崔縣令已經安排人手擴建了一次,但是每天從早到晚都還是人滿為患。可以說整個北部草原的牧民,都在找機會來榆林,西域來的商隊,很多已經不去長安了,直接在榆林買東西。”王玄策滿頭大汗的從外面回來,喝了一口香茶之後對著張華說道。
“並且,這段時間開始有不少士人來到榆林,雖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得志的書生,那也是”
大唐的人口其實不算多,三千萬都不到,但是因為社會對人力的需求基本都圍繞著土地在轉,從事其他產業的人其實不多。
華庭縣剛和榆林城是個例外,他們是大唐少數用工很緊缺的城市。
長安城的人工成本原來是大唐最高的,一個壯勞力一天能掙二十五文錢,並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但是,在榆林城,火油作坊最新招募的人手,一天的工錢已經開到了三十文錢,仍然沒有完全招募到足夠的人手,只能說勉強夠用。
也就是,在榆林,一個壯勞力,一個月幾乎可以掙到一貫錢,一年將近十二貫錢。
這個數字,放在幾年前,需要榆林人用四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掙到。
並且,一個月掙一貫錢和一個月掙五百文錢,可不是簡單的翻一倍的關係。
五百文錢的時候,衣食住行用下來,可能每個月存下來的也就是一百文錢。
但是一貫錢的時候,一百文就變為六百文了,相當於收入翻一翻,存款跟著翻了好幾翻。
這對商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一方面,大家看到在作坊裡做工可以掙到更多的錢,會吸引更多的人去作坊。
另外一方面,大家在作坊裡掙了更多的錢,就有實力拿出更多的錢去消費,這又間接的比刺激了商業的發展。
甚至,朝廷中的高官們擔心的重商會對聖人之學的傳播造成影響,在看到了榆林城的實際情況之後,也會乖乖的閉嘴。
因為人口只有十幾萬人的榆林城,居然有八千人的在冊學童。
這個數字放在後世,那是不合格的,六年義務教育裡的學生都不止這個數。
但是,放在大唐,張華敢說,除了華庭縣之外,沒有哪個地方的學童比例比榆林高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唐朝廷又沒有額外的給榆林劃撥經費,怎麼支撐的起八千學童?
道理其實很簡單,榆林的學童,大部分都是在商人辦理的蒙學裡面上學。
一年三貫錢的學費,再加上榆林縣衙給於的補助,興資辦學在榆林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
張華聽王玄策彙報了一下榆林城最近的情況,也是一陣感慨。
一個學童一年的花費大概也就兩貫錢,交了三貫的學費,縣衙還補貼一貫,相當於每個學生他一年能夠掙兩貫錢。
而對於榆林城的百姓來說,一年三貫錢雖然不少,但是在連婦女都能找到待遇不錯的活的榆林,一年收入二十來貫,拿出三貫錢出來,並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甚至有兩個小孩上學的,六貫錢也還能夠出的起。
本來按照以前的觀點,即使有錢,這些百姓也不會送孩子去學堂。
因為只是認識幾個字的話,並不會對他們原來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反倒是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再加上先生的束脩和筆墨紙硯的花銷,一般家庭都無法接受。
但是,這幾年,榆林城的風氣變了。
同樣在作坊裡上工,認識字的和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待遇是不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的。
就拿羊毛作坊來說,一個識文斷字,懂得不斷改善技術,或者說是能夠掌握核心技術,待遇會比普通勞工高一倍不止。
一樣幹活,甚至乾的更少,拿的卻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