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4章 科舉制度的改革

大唐的科舉是很不成熟的。

秦代之前中國採用的是世襲制度取士。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

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東周,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國君服務。

漢朝時採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民間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更是變成世家統治社會了,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所以隋朝才開始進行了改革,可以隋朝是個短命的王朝,這導致科舉制度到了唐初,仍然還是一個嬰兒狀態。

單單看唐代科舉考試設科就覺得有點暈。

其中常設的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

這讓寒門士子怎麼選?

後世很多農村學生高考選專業的時候,幾乎都是亂選的,因為搞不清楚各個專業以後具體做什麼,有什麼優劣。

大唐的科舉科目雖然沒有不好選到如此程度,但是種類太多,不利於推廣。

當然,張華也不覺得後世統一成“八股文”的科舉就是好。

折中一下,將一大堆的科目消減到五門左右,張華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字。

“你認為具體要怎麼消減呢?”

張華的這個提議,李世民以前倒是沒有考慮過,所以乾脆直接問。

“陛下,科舉制度裡面,以秀才科為最高,所以被錄取也最難。隋代秀才科先後錄取不過10人,大唐秀才科每次錄取的也僅一二人,由於秀才科錄取的難度較大,微臣認為可以取消。”

“進士科最受士子青睞,這個自然是要保留的。明經科注重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和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以及《論語》、《孟子》等的考核,是僅次於進士科的科目,自然也是要保留的。”

“明法科,也就是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識,主要是試考生對朝廷刑法和國家組織制度的瞭解程度,微臣覺得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目,但是沒有得到重視,錄取人數很少。”

“明算科,即算術科,著重考核算術,要求詳明術理……”

張華一一點評了大唐科舉科目的優缺點,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好在當初開設蒙學的時候,張華就考慮過蒙學學童的出路問題,也跟多啦好好的瞭解過大唐的科舉制度,要不然今天還真是說不上來。

而李世民看著侃侃而談的張華,雖然表面上寵辱不驚,其實心裡也是非常震撼的。

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有理有據的給李世民分析活科舉制度的優缺點,更不用說提出這麼多的改革措施。

最關鍵的是這些改革都和張華提到的“溫水煮青蛙”的理念相互吻合,不會引起世家太大的反彈。

“張華,原本太子和魏王跟著你學習,朕還有點擔憂,現在看來,你的才學足夠勝任他們的老師了。”

李世民雖然對科舉有比較深的瞭解,但是畢竟少了一千多年的見識,再厲害也沒有辦法想的比張華全面。

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算科、醫術科,張華提案保留的五門科目,相比之前的幾十門是大大的簡化了。

進士科和明經科合起來的效果與後世的八股文相比也不會差太多。

至於明法、明算和醫學這三個科目,算是大唐科舉制度好的部分,但是沒有充分的發揮起作用,張華這麼一篩選,這三個科目的地位必然直線上升。

這三個科目的推廣,可以說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明清科舉制度的不足之處。

依法治國,這是自古至今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治國理政思路,刑部、大理寺這些衙門的官員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法律法規,那麼依法治國就是一句空話。

明法科的最主要去處就是這些衙門,當然,其他部門也是有需求的。

而明算科就更不用說了,數學是基礎科目,現在的官員說什麼東西都喜歡定性的說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