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兩百四十三章

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空”。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為御史大夫,職掌不變,不領御史臺,與前代御史大夫僅僅是名稱相同而已。

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大司馬

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東漢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三公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徵。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曹休、曹真;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大將軍升遷而來,如丁奉、呂岱、陸抗、施績、朱然。

九卿

東漢沿西漢制度,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屬太尉;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二千石。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一、光祿勳除西漢的五官郎將、左郎將、右郎將、虎賁郎將、羽林郎將之外,增置東郎將、北郎將、西郎將、南郎將。二、少府尚書改稱尚書檯,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檯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檯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將軍

在秦代以前,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漢代將軍不常設,主征伐。事畢則罷。漢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東漢的將軍也是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東漢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定,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部隊(如驍騎、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漢末以後,開始出現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

地方官制

編輯

東漢的地方官制與西漢相較,在郡、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在州一級,則有根本『性』的差異,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凌駕於郡之。至此,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一直延續到隋朝“廢郡”為止。

州刺史

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各遣刺史一人為長官。另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稱司隸部(漢代州也稱部)。

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諸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御史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二千石,屬官有從事(流行的韓劇每每出現的從事官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等,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設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平五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