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能成為合格的軍官,那同樣不錯。
至於其他方面的事,災民那邊,或許是有段增帶頭,在接下來洛陽城裡的大戶人家有不少都開始設棚施粥,接濟災民,頓時讓災民的日子好過不少。
不過那些災民最感激的人依舊是段增,因為在段增設棚施粥之前,他們每天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等到段增設棚施粥後,他們的日子頓時就好過起來,這些淳樸的災民們自然而然的就把功勞歸結於段增身上了。
而段府中發生的盜竊案,最後聽說王萌親自到段家來賠禮,又獻上一大筆錢財,這才將此事平息。
畢竟段熲現在也不想與王甫鬧翻,既然對方已經主動認錯了,他自然也見好就收,將此事瞭解。
……
半個多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這天下午,段增正在房間裡練字,曹安突然走進來道:“小公子,舅老爺到了,夫人讓你快過去。”
“舅舅到了嗎?”段增眼神一亮,而跟在一旁的顧景聽了後臉上『露』出一絲緊張之『色』,同時又帶著一點興奮。
作為伴讀,他當然要與段增一起,由蘇昭來教導;這段時間蘇昭沒有來,他有疑『惑』時都是向管事請教,如今正牌老師到了,他這個“編外”的學生心中當然會緊張。
帶著顧景,段增等人直接去了後院。
此時段熲還在府衙坐班,只有蘇夫人在;段增示意顧景等人留在外面,他獨自跨過門檻走進屋內。
剛進門,便見到一個面『色』黝黑國字臉,表情極為嚴肅的中年人,坐在蘇夫人下手處,這便是段增的舅舅蘇昭了。
在蘇昭的身旁,還有一個身穿白『色』袍服的長臉少年,年紀看上去也就十一二歲,段增認得這少年正是蘇昭的長子,也就是段增的表兄蘇則。
段增連忙上前,先對蘇夫人行禮,然後對蘇昭行禮道:“外甥段增,拜見舅舅。”
“嗯,起來吧!”蘇昭微笑點頭,他說話時聲如洪鐘,讓人聽了不由得產生畏懼感。
段增應了一聲,起身又對坐在一旁的蘇則拱手道:“小弟段增,見過表兄!”
蘇則不慌不忙的站起身來,先整理了一下衣袍,然後同樣對段增拱手回禮道:“蘇則見過表弟。”
與他父親不同,蘇則說話時面『色』平靜,行事一絲不苟。
段增見了後頓時在心中搖了搖頭,“看來這位表兄年紀雖小,卻是個極為沉穩之人,而且似乎對禮節看得很重,可惜就是有些冷,讓人覺得不像個少年,反而比自己更加像個大人。”
若是自己被蘇昭教導後,將來也成為像蘇則這樣的『性』子,那就太過無趣了。
好在蘇則畢竟是從小被他父親教導,所以才養成那樣的『性』格,而段增卻是二世為人,『性』格早就養成,倒也不必擔心太多。
等敘完禮節,又拉了一通家常後,蘇昭開口道:“增兒,原本收到你父親的書信,邀請我來教導你後,我是不打算來的。不過後來又改了主意,你可知為何?”
段增搖了搖頭道:“外甥不知。”
蘇昭道:“那是因為之後我又聽說你派人去設棚施粥,賑濟災民。”
段增愣了一下,難道這件事連遠在右扶風的蘇昭都聽說了?
他還不知道那天設棚施粥的事情經過蔡邕的宣揚後,又被漢靈帝當著百官的面宣讀,早就傳揚開了。
蘇家雖然比不上楊家、袁家那種高門大戶,但也是個頗有影響力的世家,家族中有不少人都在朝中為官,所以得知此事也不稀奇。
只聽蘇昭接著道:“《韓非子》有言,仁者,為其中心欣然愛人也。賑濟災民,此乃天子與百官之責,增兒雖年幼,卻有如此仁心,所以我才決定親自過來看一看。”
段增聽了頓時有些驚訝,那天自己去設棚施粥,不過是見到那些災民的悲慘命運後,一時間起了同情心,所以命人去做,並非刻意為之;沒想到卻意外讓他得到了蘇昭的誇讚。
而更讓他驚訝的是,蘇昭一個飽讀儒家經典計程車人,引用的居然是韓非子中的語句;韓非子是何人?那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相比之下,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儒家典籍裡關於“仁”的論述實在太多,而蘇昭卻沒有引用。
難道說這蘇昭實則是一個信奉法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