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撲撲的城外阡陌相通,大片、大片的農田因地制宜,將平地、和緩的山坡都佔據了,又零零星星的,組成了一些村落,彼此約是隔著二三里的距離,當真是“雞犬相聞”的,一個村的狗叫了,另一個村也一定聽得見。甚至於夜半時,突然的一些動靜,也可以聽聞。“樂樂你看,這裡的村,和我們熟知的一樣,同樣是隔著兩三里左右,就是一個村子……這樣的距離,以及村的規模,是由田地決定的。兩裡左右,是一個可以看顧的距離,不至於太遠、不方便,照顧不過來,又不至於太近,無法滿足需求。平均一個村,大概就是四個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一個大一些的村,有七個平方公里到九個平方公里……這樣的大村,往往會發展成為鄉鎮,周圍的小村落,都會來這裡進行集市貿易!”韓莎指著下方的,大片、大片的正荒著的農田、村落,給王佳樂講。
王佳樂一個勁兒的點頭——她本就是放羊的時候被風塵、韓莎撿來的,對於農村的情況自然也很清楚。
小小的年紀,便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過。
“規模——這是註定的。在交通不很便利,監控不很發達,種植手段趨於原始的情況下,規模就是那麼大。人多了,地上的糧食就不夠,地多了,人就照顧不過來。”韓莎指著下方的農田、村社,說:“如果,你是一位改革者,你需要考慮集村並屯的事情,將這些經濟落後的地區的村落集中,你會怎麼做?”
張天野聽的無語,問風塵:“這是問小孩子的題目?你不覺著過分了啊?這種問題一般都是我爸思考的,我都插不上嘴……”
風塵道:“插不上嘴,那你就聽著。”這個問題難不難?至少,如果增加一些外在的包袱,便是很難得,反之——沒有複雜情況的干涉,這又不是一件難事。只是,卻不知道王佳樂會給出一種怎樣的答案呢?
王佳樂想了一會兒,便給出了答案:
“首先,要將一部分人的主業從農業上剝離出去,搞好就業。人口規模減少之後,可以適當的鼓動田地租賃,並扶植原本的農業人口,改進農業的種植技術,然後將附近的村落進行統一的兼併……這個是可以透過鼓勵和一部分補償來實現的。人從窮的地方自動匯聚到富的地方,這是一種本能。”
“其次,針對大家匯聚的地方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相關的配套體系,方便人們的生活。”
“最後,就完成了……”
“想法不錯啊。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技術上必須有……而古代的城市也好,現代的城市也罷,因緣際會,無外如此。”韓莎對王佳樂的答案很滿意,張天野和安落則是感覺到驚訝——一個孩子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而且回答的還涉及到了根本,這樣的眼光、見識,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難得了。張天野問:“這孩子怎麼養的?我也想要一隻!”為什麼是“只”呢?因為足夠的可愛哇……
風塵道:“那你跟你媳婦多努力,加油——要不,你倆也領養一個啊。這想要孩子的法子多了,你隨便挑。”
張天野說:“我也沒發現這麼卡拉瓦伊的啊……”
五人沿山路一路“縮地成寸”,走出了一節一節或長或短的直線,王佳樂則是小兒的興致,活潑的很,時不時的還會走出一道或大或小的圓弧、S之類的,直接從路邊的樹幹之間穿梭過去,再回到路上,時而如殭屍一樣跳一下……又是不足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到了城門處。守著城門的,是穿著破棉襖,懷裡抱著紅纓槍,頭上戴著氈帽的大頭兵。見風塵一行人卓爾不凡,就直接讓了進去。
北關城內共分了東、西馬道,有皮貨市場、馬市在南。北面住的靠左(西)的,是普通的市民,商販,右側(東)住的,則是城內的官員。還有寥寥的幾家寺廟,也都在偏東一些的位置。
城內最為熱鬧的一條街是南北走向的中街,分割了東西。一行人就在中街找了一家較為豪華的旅店住了進去,要了兩間上房。
房內也無甚陳設,只是白牆上掛了一些並不貴重的字畫,還在床邊放了桌,上面放了一盆花兒。
開啟窗戶,剛好可以看到街上的景色。天色已是將晚,客棧裡逐漸熱鬧起來,南來北往的商客們在這裡打尖、住下,用各種各樣的口音交流著訊息。只是一會兒功夫,風塵等人就聽到了許多種的方言——這些方言包括了西南在內,各有強調,但卻可以很容易的交流,也不存在聽不懂的情況。而這些人交流的資訊,風塵他們卻是聽的津津有味。一邊聽,張天野還一邊說:“沒有粵語,不然還不跟他們爭一下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