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學生從五歲到十四歲不等,看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初中、高中也是一般,也是一樣的大大小小,年齡的差距卻更大。初中裡,年紀最小的八歲,年紀最大的已是二十一歲,高中之中,年紀最小的十一歲,年紀最大的……是一個以前的小學教師,現在的高中自費學生,年紀已經有四十七了。一路看來,箜雲嵐有感於學生的年齡差距,心中便有了一個想法,於是請教了一下風塵、韓莎。
言:“姐、姐夫。我有一個想法,你們幫我參謀一下。現在這些學校裡,有一些學生年紀很大,有一些年紀很小。我吧,是這麼想的——建立學時檔案,規定最長學時。所謂學時,即在校學習時間!”
小學定為八年、初中定為四年、高中定為六年(說是高中,實則已相當於大學了)。每一名學生,在每一階段的學習時長不得超過最長學時。凡是時間超過,則勸退……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減輕教學研壓力,淘汰掉不適合學習的笨蛋;二是擴大教育面積,也就是說,伴隨著這一制度確立的,還有免去年齡限制這一條。也就是說,從今往後,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懂事,都可以辦理入學,進行非全日制學習——這一條無疑是很符合當下的!許多人家不願意孩子學習,是他們真的以為學習沒用嗎?
不是!而是因為家裡少不得勞力!不幹活,就要餓死,一大家子要養活——活,就成了第一要務。
說什麼“再窮不能窮教育”之類的話的無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當一個人活著都艱難的時候你跟他談教育?
當一個人掙扎在活這件事上的時候,你跟他說化工產業汙染重,礦產下井危險大,這不是扯淡嗎?說以後會一身病,疾病纏身,這不是扯淡嗎?如果他們不幹活兒,就連累出一身病的那一天都等不來,就活活餓死了——吃飽喝足的人悲春傷秋,又怎麼能夠理解為了“活”這一個字,掙扎著的人呢?
當一個人要餓死的時候,吃喝不愁的人估計會很疑惑:為什麼不吃肉夾饃?為什麼不喝皮蛋瘦肉粥?為什麼餓了不吃飯?
……
人們習慣於嘲諷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卻不知自己實際上也是一個晉惠帝。非是沒有同情心、非是不善良。只是“以己度人”罷了。所以飽食者不知貧苦者,所以認為旁人的智商堪憂,就自己聰明,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就是傻叉,精明的精英們總是做出“我”看著都愚蠢的決定……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出於其中的人是怎麼想的,又經歷過什麼,他們想的就是既然你都快餓死了,沒得吃,何不食肉糜?
所以為什麼百姓對教育不積極?他們不知道教育可以改變命運?他們知道!但要改變命運,首先要保證生存,要活著。
活著,生存下來,你才能奢談去改變命運。當你頭一天要為第二天怎麼活,去哪兒刨食兒的時候絞盡腦汁的時候,卻奢談教育,那隻會成為一具餓死的枯骨。所以他們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孩子上學?為什麼明知道孩子不好養,還要拼命的生孩子?是爛泥扶不上牆還是愚昧無知?
都不是!
一切都是“生存”二字——孩子多,就意味著家裡的勞力多。這個道理簡單不簡單?直接不直接?
多生孩子是為了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解決了勞力不足的問題,才會去解決生存質量的問題,生存有了質量,餓不著人了……然後,他們才回去談教育的問題。這一個過程,就是一個貧民中的幸運兒積累了財富,變身地主的過程。但更多的百姓,卻只是在為了活著這件事兒掙扎。
幸運兒是少數,是極少數!勞苦大眾才是這個世上最多的一個群體——什麼樣的才智在面對生存的困境時,也都會被磨滅。
變得麻木。
箜雲嵐顯是意識到了這一個問題,所以才有了這種積累學時的計劃。一個工人,一個月總會休息那麼一兩天的,那去學校學習上一兩天,一年也能積攢一個多月的學時。然後,他的孩子或者沒有上學的條件,也需要做工,但做父親的認識了一個字,就可以教自己的孩子一個字,生活總是能夠慢慢的改變的。讓教育“不耽誤”大家的求活,讓教育成為大家休息的時候,不勞作的時候的“見縫插針”。
識字的好處,不需強調——所有人都明白,識字了不容易被人欺,會算賬了不至於被人騙。
有機會學,又不耽擱幹活兒,大家都會樂意。
“一個成人,如果八年的學時學了一輩子,那至少對兒孫輩也是有好處的。改良,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事。這事就要燻,就要構造一種整體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