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為了當今全球第二大工業國,並一度使美國企業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這些都是與日本政府對競爭情報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
在決策過程中,微軟始終是透過所謂SWOT分析來競爭者,SWOT就是評估競爭對手的實力(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微軟的員工到商業展覽上去觀察對手的產品是如何表現的。他們研究產品的廣告和引數,”微軟的一位員工透露道,“然後,他們就會假設自己是那家公司來寫營銷計劃,開頭一般是,‘如果我們是那家公司,我們面對著什麼樣的機會?’”蓋茨認為,技術行業是個充滿樂趣的行業。例如,當因特網來到時,蓋茨和他的決策層們把它作為排在第五、第六位優先考慮的事情。但是後來他們認識到事情發展得比他們想象的更快。這一類危機每三、四年會遇到一回。蓋茨認為這時就必須仔細傾聽公司裡所有聰明人的意見,這就是為什麼像微軟這樣的公司必須吸引許多想法不同的人,必須容許有種種不同的意見,然後必須找到正確的想法並全力以赴付諸實施。
蓋茨和他的智囊團早在多年前就已預測:微軟一直賴以生存的核心產品——Windows和Office,因為市場佔有率的逐漸飽和及價格競爭等因素,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樣給微軟帶來如此豐厚的利潤。出於對整個市場的總體權衡,因此在網際網路時代,微軟公司在網路領域的投資決策頻頻出現,其中不乏點睛之筆。1997年微軟公司更是果斷地以3。5億美元的天價,購併了矽谷一家成立不足兩年、員工僅有26人、主導業務僅為提供免費郵件業務的小公司――hotmail公司。
雖然對手僅僅是一個不過20餘名員工的小公司,但是出於對這次併購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