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yīn債則是蘇州的陋俗。
上方山上有座五顯靈順廟。相傳八月十七日是五顯神生日。每到這天前後,就有不少人從各地趕來借yīn債,據說只要從五顯老爺那兒借到yīn債,就可望財運亨通,家道興旺。五顯靈順廟內供奉五顯為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合稱為“五顯”,又叫“五聖”、“五通神”、“五路神”、“五路財神”。傳說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一天突然夢見陣亡將士渾身血跡地來乞求撫卹,朱醒後,動了惻隱之心,批准五個亡靈為一伍,封為“五通神”,命家家祭祀,並在上方山上建立寺院。
蘇州人將“五顯”附會成“五通神”,而又將“五通神”等同於財神,於是有了借yīn債的習俗。借yīn債的儀式是:黃昏時,一名巫婆焚香叩神畢,由兩名巫婆挾持,疾馳下山,名叫“跑馬”。至山下點燃燈燭處,她呵欠一伸,眼皮一翻,故作顛厥,五通老爺上身了。於是撒潑謾罵,吞吃燃熾的蠟燭,顯示神威,以廣為招徠。廟上借債人次第供奉香燭“錢糧”、“元寶”,或供品,上殿頂禮膜拜默禱,師孃(nv巫男覡的統稱)在旁裝神nòng鬼,開條件,要求接受,然後借戶取下供桌上的四隻紙製小元寶,帶回家中放在家堂內,隔幾天看,若不走樣,則已méng借得;若發現元寶已經癟掉,說明沒有借到。或者採用求籤法,求得上、中籤者,表示已借到;得下籤者,則借而未得。借了yīn債之後,每月初一、月半都要在家燒香化紙,每年八月十七日還必須到上方山去燒香解錢糧,以此還本付息。倘本人死了,子孫還須繼續“清償”,所以蘇州人有句俗話“上方山的yīn債還不清”。
自宋代以來,五通神yín邪神格屢受士人批評,卻因其神力能使人致富,信奉者眾,難以禁斷。直到清代,在中央大力推行禮制改革及禁異端思想的影響下,地方官禁燬yín祀的行動都較前代澈底,尤以湯斌(1627…1687)禁燬蘇州上方山五通祠一例,最能展現國家權力介入地方社會的面向。
江南地域社會信奉五通神已久,積習成俗,mí信靈力,以蘇州上方山五通祠香火最盛,信徒眾多,亦不乏士大夫者流。湯斌對五通神的信仰不以為然,甚至斥為邪鬼,視為敗壞社會風俗的罪魁禍首。在地方士紳的支援下,湯斌親率部將至上方山,毀去五通神神像,整頓地方祠廟,另塑關聖帝君像,鎮攝人心,防止五通再起、死灰復燃。並藉由康熙皇帝的諭旨,使禁yín祀令持續推行,更推廣到直隸及各省,“海內五通廟悉行毀”,很大程度抑制了江南五通神信仰。
【湯斌禁燬禁五通寺】
到了康熙朝,民間借結神聚幫,蘇州巡撫湯斌上山拆了五通神廟。百姓怕神靈發怒,聚集阻止,湯大人很是勇敢,把那鐵鏈一頭栓在自己頸中,另一頭套到木偶頭上,硬是把這邪神拉出廟宇,一腳踹進了太湖。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順治、康熙年間名臣。當年江蘇山東一帶到處都是五通神廟,已有數百年曆史。所謂五通神就是五個民間的神,各種nv巫廟祝藉助這神廟大肆擾民,人民不甚其苦。康熙年間湯文正公(湯斌)任揚州道,下令火燒境內所有五通神祠。這裡香火最旺,一萬多香客跪在廟外廟裡護著,懇求留下這座廟。湯文正就在這廟院當眾折香砸爐,要立碑永禁五通yín祠。對眾人說,如果十八匹健騾拖不倒中間的神像,他就收回成命。結果真的套了騾子,偏就是拖不倒中間‘大通’神。湯文正公就在這株柏樹下祈告上天,說允許yín~神蠱huò百姓,是上蒼不明;今邪神植立不倒,是湯某人非正人:非此即彼!今願與邪神同歸於盡,為上天祛邪框正,為後來者鑑!他老人家祈告罷,起身提刀大喊:‘我先砍大通神,再砍自己!’話沒說完,原本紋絲不動的神像俯身仆地就倒了下來——碗口粗的定身柱兒是鐵的,齊齊斷了,和刀劈了似的齊整!五通神就此絕矣!從此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
山上的廟沒了,還債的yīn影卻留下了,上方山成為吳地的不祥所在,沒有必要城裡人是不會踏上一步的,遊歷太湖還是要去dòng庭的東山西山兩島。例外的只有一天,每歲的八月十八,來石湖邊的行chūn橋看串月奇觀,或者還有未還的yīn債。
【文獻記載】
《龍城錄》曰:‘柳州舊有鬼,名五通。餘始到,不之信。一日偶發篋易衣,盡為灰燼。乃為文醮訴於帝,帝懇我心,遂爾龍城絕妖邪之怪。’
《武林聞見錄》曰:‘嘉泰中大理寺決一囚,數日,見形獄吏雲: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