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之所在,眾神之所在,因此一定要不擇手段的奪回來!而那些分封的‘王’原本大多數就是在百佑之地無法立足才放棄了驪山王陵的探尋解密而東渡找尋蓬萊的,也是極渴望迴歸百佑之地,雙方便有了共同的目標。日出之國一直在仿製百佑之地的各種政策制度,奢望重新文明昌盛起來,也絕不放過任何一次重新踏上百佑之地的可乘之機。後來,日出之國的神系族譜上的‘家族’眼看百佑之地重歸大一統,他們迴歸故土卻遙遙無期,為了保證‘神系血脈’的純正,便選擇了內部通婚的聯姻方式,這種‘近親結親’還美其名曰是神族的‘傳統’。久而久之,這些神的後裔就變成了勢力盤根錯節的王族,也因為沒有什麼特別可以炫耀的,便自命為日出的地方,自稱為‘日出之國’。”
“因此,其實嚴格來說,富有四海百佑之地與四島之地的日出之國,兩者之間的恩怨是可以追溯到王者‘異人之後’的那個年代為起始的。一個是百佑之地的正統,另一個是自認為正統。等到其他的先民後裔發現九元已經消失殆盡,便盡數蟄伏下來靜待天國重啟之日的到來,偶爾有那不甘寂寞的先民後裔也會改頭換面出來呼風喚雨一番,攪動時局。這些後裔橫空出世的時候,都是要提及自已的祖上是哪一支先民,信奉的是哪一族天神,否則連加入爭霸的資格也是不夠的。”
倪思萱聽到這裡,自然也是感嘆不已,問道:“所以說,你說的那一部野史,是公子蘇其中一名侍衛的後人所寫的?”
“是的,大部分‘野史’都是來自於被安插於公子蘇身邊的一名密諜,由其口述整理而成。王者‘異人之後’進入異界之時特意留下了與之聯絡的秘法,是真正安排為王者守護蓬萊退路之人。”龍頡說道:“公子蘇治國能力不行,御下卻還算有兩把刷子。他當時在頒佈分封制的時候,開門見山的說了,知道眾人當中必然有密諜,可是事過境遷,何不重新選擇一次?並且在眾人面前起誓,願以募府的‘徵夷大將軍’之位相待,與之平分‘天下’。此計得售,那名密諜在多番試探之後終於選擇了改換門庭,投入公子蘇的門下。在公子蘇有生之年,當然是信守承諾,‘君臣相得’。而到了公子蘇與‘徵夷大將軍’的後人,卻也因為不過是四島之地的那萬人之上的位子、權勢而攪起了不少腥風血雨。”
“再後來,在母星近代史上,在世界大戰期間,日出之國海軍的潛艇在窺探鷹之國海軍基地港口的返航途中有了意外的發現。原來蓬萊並不是傳說,也不是漂浮在海上,而是沉沒在了深海的海床之上........”
“當時,很多軍事專家、軍迷都是非常的不理解日出之國在一片大好形勢之下為何急切的又開闢了另一處戰場,而且是向一個遠比自身強大的中立國家主動的......不宣而戰。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日出之國穩步推進的話,便能有效的與自已的盟國形成東西呼應,更進一步爪分了世界也不是沒有可能。除了剛剛開始打了鷹之國一個措手不及之外,日出之國在整個大洋區的戰場就是拿人命往裡面填,幾乎是一座島一座島的與鷹之國死磕,很有一點死纏爛打的意思。當時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日出之國此舉是為了增加已方的戰略縱深,保留有攻擊鷹之國海上交通線即軍需艦隊商船等等船隻的主動權。要知道,整個世界大戰期間,日出之國潛艇共擊沉147艘排水量在500噸以上的商船,總噸位噸,區區之數只相當於盟國潛艇同年單單1個月的戰績。這一‘戰績’,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影響了大洋戰爭的整個階段。而且,當時頗為匪夷所思的是,日出之國的潛艇經常浮潛到洋麵上去與鷹之國那些原本就效能更勝一籌的水面艦艇作戰,很有一點‘向我開炮’的找死之味道。”
“最後在星航元年,對於這一段軍史終於算是進行了解密,大家才算是全都知道了是為了那深海之中的蓬萊遺蹟!那些潛艇艦隊的首要任務顯然並不是對敵作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