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摩洛哥落入德意志第二帝國手中,那麼帝國海軍就能在地中海與大西洋上獲得前進基地。
顯然,英國不會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
只是,法國的擴張舉動,不但激怒了帝國,也激怒了摩洛哥人。
在法國的長期壓迫之下,三天前,摩洛哥首都就爆發了反蘇丹與反法國侵略者的人民起義。法國隨即以保護僑民為由,出兵佔領摩洛哥首都及其他城市,此舉嚴重違背了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簽署的協議。
德皇在這個時候召開緊急御前會議,就是要商討解決這個問題。
問題是,僅僅是幾個大臣商討,就能解決問題嗎?
會議上,小毛奇的態度最為堅決,認為應該借這個機會向法國宣戰,哪怕不能徹底打敗法國,也能打壓法國的囂張氣焰,同時讓暗中支援法國的英國認識到,法國根本不足以對帝國構成威脅。
只是,也只有小毛奇如此極端。
首相貝特曼較為理智,認為還沒有到開戰的地步,而且帝國在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別的不說,按照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簽署的秘密協議,如果帝國向法國開戰,這兩個盟國都有理由置身事外。由此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帝國很有可能同時與法國、俄國開戰,連英國也有可能參戰。原因很簡單,根據法俄軍事同盟條約,在帝國主動進攻法國的情況下,俄國有義務出兵攻打帝國。如果英法也存在類似的秘密條約,那麼英國也會出兵。即便沒有,在法國支撐不住的時候,英國為了防止帝國坐大,也會借其他的理由參戰。
施利芬與貝特曼有類似的看法,即認為戰爭時機還沒有成熟。
最為保守的是帝國外交大臣伯恩斯托夫。
相對而言,馮承乾最不瞭解的,也是這個去年還在美國擔任大使的外交大臣了。德皇為什麼要任命伯恩斯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