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火線,進攻投入的兵力越多意味著傷亡越大。以坦克為主的裝甲兵出現之後,這一局面發生了逆轉,進攻方獲得了突破防線的關鍵性力量。
說得簡單一些,進攻者佔有重要的優勢。
正是如此,在準備東線作戰的時候,德軍中的裝甲兵指揮官都主張進攻,而且得趕在俄軍之前發起進攻。
所幸的是,魯登道夫不像貝京等法國元帥那麼頑固守舊。
或者說,德軍在法國取得的勝利,已經讓魯登道夫有了正確的認識。
在策劃對俄戰爭時,魯登道夫採納了曼斯坦因等人的建議,決定在俄軍做好準備之前發動進攻。
八月二十九日凌晨,德俄戰爭爆發。
與對法戰爭不同,對俄戰爭的戰線更長,而且紅俄的戰略縱深更大,因此對德軍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白了,德軍得在第一時間投入足夠多的兵力,而且得保證這些部隊有足夠久的持續進攻能力。
可以說,攻俄與攻法不可同日而語。
別的不說,德軍只需要從比法邊境線往南推進兩百公里就能到達巴黎,而在東線需要向東推進兩千公里才能到達莫斯科。
當天,德軍的十二個主力師全部上陣。
按照德軍總參謀部制訂的計劃,在進攻初期,德軍將投入一百八十個師,另外還能得到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匈牙利等國的六十個師的支援。後面,德軍保留了一百個師,羅保匈等國則準備了八十個師。也就是說,東線投入的部隊高達四百二十個師,總兵力在六百萬以上。
戰線對面,俄軍只有四百萬。
更重要的是,俄軍的進攻時間定在九月一日。也就是說,在德軍發動進攻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俄軍都靠前部署,已經進入了進攻出發地點,處於進攻狀態,而不是按照防禦進行的大縱深部署。
結果可想而知。
第一天,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