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可想而知。
第一天,俄軍的防線就被德軍突破了。準確的說,到二十九日下午兩點左右,即德軍只花了大約十個小時,就完成了最關鍵的一步,撕開了俄軍的邊境防線,分成三路的十二個裝甲師與坦克師開始向俄軍後方突擊。
在這場戰役中,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德軍裝甲兵的厲害,卻忽視了另外一股力量。
這就是帝國空軍的戰術航空兵。
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從成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把重點放在了戰術航空兵上,而沒有重點打造戰略航空兵。可以說,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要知道,中國空軍從一開始就以戰略航空兵為重,以研製、生產四發重型轟炸機為主,即便受技術限制,也把重點放在了雙發中型轟炸機上。
很多人都認為,帝國空軍沒有重點發展重型轟炸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力有關。
這種觀點有其正確性,但是並不全面。
不可否認,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確實沒有發展戰略航空兵的基礎,特別是工業基礎。一九三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發電量不到三億千瓦時,相當於美國的三成,比中國都少得多。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鋁產量不會高到哪裡去,也就沒有足夠的實力製造重型轟炸機。要知道,一架三十噸級的四發重型轟炸機至少需要三噸鋁,相當於近三十架戰鬥機的鋁消耗量。
其實,軍事思想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個典型的陸權國家,東面與西面都有強鄰,因此擊敗歐陸勁敵一直是德軍的主要目標。為此,德軍更需要一支能夠為地面作戰提供有力支援的戰術航空兵。
從某種意義上講,以裝甲叢集為核心突擊力量的“閃電戰”能夠橫行歐亞大陸,關鍵就得有一支強大的戰術航空兵為裝甲部隊提供支援。在德俄戰場上,德軍的戰術航空兵做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裝甲兵。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強大的戰術航空兵,帝國陸軍根本打不了勝仗。後來,中俄戰爭再次證明,中國陸軍所遭受的慘痛教訓,再次證明戰術航空兵的裝甲突擊部隊不可否缺的支撐力量。
顯然,在建設戰術航空兵的同時,帝國無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戰略航空兵。
接下來幾天,東線幾乎成了德軍的個人舞臺。
九月六日,德軍先鋒抵達明斯克,德俄戰爭的第一場圍殲戰即將打響。
擔任突擊先鋒的是由古德里安少將指揮的第七集團軍,該集團軍的主力是一個坦克師與兩個裝甲師。在突破了俄軍的邊境防線之後,古德里安就沒有讓部隊停下來,一直在嚮明斯克突擊。古德里安的任務很簡單:攻佔明斯克,切斷紅俄白俄羅斯方面軍的退路,包圍身後的六十萬俄軍。
事實證明,越是簡潔的戰術,越容易收穫巨大的戰果。
經過兩天激戰,德軍在九月八日攻佔了明斯克,控制了紅俄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一舉包圍了白俄羅斯方面軍。
這下,六十萬俄軍走投無路了。
德俄戰爭爆發,德軍就掌握了主動權,俄軍別說進行抵抗,甚至連把主力部隊從前方撤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要知道,在東歐平原上,步兵的雙腿肯定跑不過坦克的履帶。
德軍攻佔明斯克,也表明了德軍的主要戰術,即在戰鬥中以殲滅俄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攻城略地為主。
可以說,這是德軍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歐陸兩個軍事強國,主要就是堅持了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基本方針,才迫使俄國在開戰一年後投降,並且讓法國在流光了鮮血之後戰敗。
對付人口眾多的紅俄,德軍依然得堅持這個方針。
說白了,紅俄的人口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多得多,如果拼消耗,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不是紅俄的對手。更重要的是,布林什維克政權在俄國比較得人心,特別是得到了農奴與工人的擁護。也就是說,現在的紅俄根本沒有當初沙俄時期的國內問題,戰爭潛力很容易就能激發出來。只要拼下去,紅俄的勝算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大得多。要想擊敗紅俄,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紅俄因為傷亡慘重而喪失戰鬥力。
當然,這也表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帝國陸軍沒有指望在年內擊敗紅俄。
可以說,拖到八月底才向紅俄開戰,已經註定了這一局面,即帝國陸軍得做好在熬過嚴冬的準備工作。雖然帝國陸軍不缺乏在冬季作戰的能力,但是沒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