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與其採用八門十五英寸艦炮,還不如採用十二門十四英寸艦炮。雖然十五英寸炮彈的質量更大,但是數量更多的十四英寸艦炮在彈藥的總體投擲能力上並不差,而且炮擊密度更高。此外,英國皇家海軍早就研製出了十四英寸新式炮彈,在彈藥威力上也足夠了。
經過論證,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喬治五世”級安裝十二門十四英寸艦炮。
當然,在主炮配製上,有好幾種選擇。
最理想的選擇,自然是四座三聯裝炮塔。雖然需要設計新的炮塔,但是這樣一來,首尾火力配製較為平衡。可惜的是,該方案最先被否決,因為這意味著要把戰艦的主防護區延長二十米以上,也就得增加大約一千五百噸的裝甲用量,而“喬治五世”級的噸位本來就嚴重偏低,如果增加一千五百噸的裝甲用量,就不得不降低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從而導致最高航速難以超過二十七節。
顯然,英國皇家海軍不會接受這麼低的航速。
四乘三的方案被否決後,剩下的就只有三乘四了,即三座四聯裝主炮炮塔。
雖然這一方案能夠滿足排水量上的要求,而且對動力系統的影響也不是很大,能夠保證最高航速超過二十八節,但是卻存在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直接導致“喬治五世”級變得不倫不類。
第二百三十四章 強大的外表
完成設計之前,英國工程師發現,如果首部的B炮塔為四聯裝,那麼戰艦的重心位置將超過設計極限,導致戰艦的穩定xìng嚴重降低。顯然,這在主力艦上,幾乎是不可接受的設計缺陷。
問題是,這個時候,“喬治五世”級的設計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推到三乘四的主炮配製方案,就得重新設計艦體,與重新設計一種戰列艦幾乎沒有區別,也就不可能保證準時開工建造,而英國皇家海軍又急需獲得全新的戰列艦。
要知道,“北卡羅來納”級在一九三七年開工,中國海軍的五艘主力艦都在一九三七年之前進行過現代化改造,日本海軍的四艘“金剛”級也完成了改造,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即將動工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連法國與義大利都準備建造快速戰列艦。如果英國皇家海軍還不趕緊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話,那麼在一九四零年左右,就只能用老掉牙的主力艦去對付敵人的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這個時候,最拖不起的就是建造工程。
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做出妥協,把B炮塔由四聯裝改為雙聯裝,解決了重心偏高的問題。
這樣一來,“喬治五世”級的主炮只剩下了十門。
顯然,十門十四英寸艦炮肯定比不上八門十五英寸艦炮,而增加的炮擊密度,也抵消不了投擲量與彈藥威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雖然當時有人提出了改動火力配製的想法,比如換上三座三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但是木已成舟,而且主炮配製改動都會影響到艦體的整體結構,不但需要重新設計,還會影響到建造工程。
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接受最終的結果。
可以說,“喬治五世”級是“華盛頓條約”作廢之後建造的所有快速戰列艦中,火力最差的一種。在第一代快速戰列艦中,“喬治五世”級的主炮火力僅相當於“北卡羅來納”級的百分之六十。“俾斯麥”級、“黎塞留”級與“維托里奧…維內託”級的百分之七十,比中國海軍的五艘快速戰列艦都差了一大截,僅比日本海軍的四艘“金剛”級勉強好一些,根本算不上強大。
當然,除了火力,“喬治五世”級在其他方面都不算差。
雖然最高航速沒有達到英國皇家海軍要求的三十節,但是也達到了二十九節。比“北卡羅來納”級高一些,與“俾斯麥”級持平,比“黎塞留”級、“維托里奧…維內託”級與改進後的“金剛”級略低,只是明顯低於中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這個速度,已經足夠讓其充當航母的貼身保鏢了。
至於防護,更是“喬治五世”級的特sè。
有趣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此之前,一直不太重視防護,有很多將領都認為,火力與速度就是最好的防護。最極端的就是費希爾。在他眼裡,速度就是最好的防護手段,不然也不會搞出戰列巡洋艦。
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殘酷戰鬥,讓英國皇家海軍對防護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只是,在“納爾遜”級上。這一認識並沒得到體現。主要就是。“納爾遜”級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