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病痛作結尾。
不知怎麼,我在讀這些東西的同時,總覺得一旁有父親那雙憤憤的目光。
4
想起外祖父的“血脈”說,我有點相信了。對於淳于一族就尤其是這樣。我曾長時間沉迷於家族的歷史。我似乎自覺不自覺地想對外祖父的話給予證實。我一次又一次到那個所謂的遊牧民族的第一個聚居點——登州海角去。那兒地處東部平原,當年那個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國土範圍就包括了整個南部山區、海濱小城以及大片沖積平原。最早的興盛時期,他們的力量越過了西部的黃河,並且成功地與黃河中下游的土著結成了聯盟,使之成為阻擋炎帝黃帝東進的第一道屏障。他們南部的勢力達到了膠州灣,西南越過泰山山脈,直抵萊蕪。當時這個遊牧之國的牧業、漁業和冶煉術都極為發達,成為海內最強悍的一支力量。
齊國的建立使他們開始衰落。遊牧民族與齊國相安無事的年代極短。後來他們不得不向東部沿海萎縮,一直退到了最早的聚居地:登州海角。他們在這裡稍事喘息,立住了腳跟,同時已經在考慮大遷徙了。他們的計劃是跨越老鐵海峽,重返故園。
整個的遷徙史就是一部血淚史。最後當然仍會有一小部分人在海角存留下來——這些人一開始在沿海村莊里居住,漸漸散佈到整個半島地區。也許是一種血緣的力量吧,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初,這一支人竟然重新彙集到了海角,並在那裡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城市——思琳城。
就是這個思琳城,在後來大放異彩,歷史上被稱為“百花齊放之城”。當時稷下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像荀子、騶衍等,幾乎無一例外地到思琳城講學。當時的登州海角竟成為中國北方的宗教中心和學術中心,成為一些文化人物的聚居地。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淳于髡就出生在思琳城,由此可考思琳城正是淳于家族的祖居地。此地後來還出現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半人半仙的徐巿(福)。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曙光與暮色(40)
當年秦始皇在咸陽焚書坑儒,為避秦禍,普天之下最著名的學士都一路東行,最後彙集到了思琳城。徐巿只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而已。這些人藉口尋找長生不老藥,以稍稍遮掩蓄謀已久的另一場大遷徙。淳于家族的人個個能言善辯,談起治國之道恣意汪洋。他們學問淵博,而且剛直不阿,一代又一代視死如歸,用男兒之血書寫了淳于家族的歷史。
在思琳城古城,至今還流傳著淳于家族的故事。除了淳于髡之外,還有另一些著名人物,如後來在咸陽濺血身亡的大博士淳于越。只要沉浸於這段歷史,就會發現有一條鮮紅的血線隱約貫穿。我不知道當年的思琳城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只知道在今天的平原上,仍然還流傳著一首有名的歌謠,這歌謠連幾歲的娃娃都會唱。他們鼻涕滿臉,搖頭晃腦,扎著一隻朝天小辮,笑嘻嘻地唱道:
西邊有個思琳城
日夜琅琅讀書聲
……
娃娃們不知歌謠具體指了什麼,幾乎是懵懵懂懂地唱出了一段不滅的歷史。他們所說的“西邊”就是登州海角,它處於一個小小都城的西郊;那麼思琳城的“琅琅讀書聲”又來自何方?就來自那些從普天之下彙集到這裡的學人和辯士,其中包括著名的稷下學派,更包括整個淳于家族。
當年我曾經認真考察過當地的“曲”姓,發現曲氏家族也屬於登州海角的原居民。隨著民國初年的移民潮,登州海角大批農商湧到關外,他們家族的最後一批才隨同離開了登州海角。曲姓走得稍早,大約在清朝嘉慶年間來到了關外;所以曲姓傳人常在自己的自傳裡特別註上“徐鄉人”三字。“徐鄉”其實就是思琳城的別稱。登州海角至今還流傳著“曲”姓的由來:當徐巿那一幫士子以採集長生不老藥為名成功地逃離秦禍時,曠古罕見的一場大屠殺就開始了。不論老幼,只要姓淳于、姓徐,格殺勿論。淳于和徐氏家族就悄悄改姓為“屈”。“屈”與“曲”同音,以此表示整個家族所蒙受的巨大冤屈。所以我們也可以認定:曲和淳于同屬於一個大家族,他們都來自百花齊放之城,在未來的歲月中帶著共同的光榮和哀傷走在一起。這就是我在當年模糊不清的一個認識,一種結論。
我在小茅屋裡竟然忘記了時間,不知多久,一抬頭髮現靜思庵裡已經漆黑如墨。開啟窗子看了看,這才發現天空陰得濃黑濃黑。
我開始準備晚餐。外面響起了“轟隆隆”的雷聲,這雷聲越來越近。長長的閃電在空中顫抖,巨大的雷鳴像要把這個小屋轟塌一樣。瓢潑大雨傾倒而下,嘩嘩的雨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