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也獲得相同數額的資金,這意味著如果承諾演員分享5%的製作人利潤,那麼扣除預付費後,演員所得將略低於9萬美元。
相對於3000萬美元的預算,7500萬美元的全球總票房屬於中等水平,實際情況則存在較大差別。
現實中,由於各國電影市場的產業政策、具體情況的不同,電影最終的回流瀑布很少能計算得清晰明瞭,畢竟各國可能對電影發行內容有不同的稅率和規定。而卻每名發行商可以透過協商簽訂特殊條款,包括不同的PA要求和收費安排。一些發行商可以支付一個固定金額,而不是收益的一定比例(這在國內很常見)。銷售代理通常會針對不同地區收取不同費用,例如本土電影因較易營銷收費較低。有時會將預付費的利息計算在內。最後還要計算幣值波動影響收益等等。
雖然影片的全球總票房為7500萬美元,製片商只從中分得3400萬美元,這是因為票房收益到手之前還要扣除兩大項。首先是稅費。不同國家的營業稅差別很大,舉例中使用的是10%的稅率,而英國目前是20%。一些國家還徵收其他稅種,比如印度根據電影的型別和規模徵收2%-50%的娛樂稅。眾所周知,在我國則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另一項是影院(放映商或劇院)扣留的收益。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數字,因為電影業不同行當對扣留比例的看法極不統一。Stephen在2014年採訪了1000多位電影人,發行商給出的平均數字是49%,而放映商則為43%。在2015年採訪英國影院人員時,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聲稱,票價高的原因是影院要交出大部分收益。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甜品之所以貴是因為影院“只分得票價的10%,所以不得不想辦法從別處賺錢”。
為了弄清真相,英國學者又與該國發行界和放映界的一些知情人進行了解,其中有些資歷很深。相信以下數字和情況能夠較為準確反映英國市場的當前狀況。
在英國發行的絕大多數主流電影,先扣除增值稅(VAT)(英國的銷售稅),然後再在放映商和發行商之間進行收益分配。有時也使用其他模式,比如“HouseNut”(放映商扣留X英鎊的收益之後再分成)或者“FourWalling”(發行商支付固定的放映費後獲得扣除手續費的全部票房收益)。
沒有統一的數字。每部電影的放映商—發行商分成模式都有可能不同,這也是交易的談判重點。
隨著時間推移收益分配逐漸有利於放映商。通常在電影上映一、兩週內發行商可以透過談判獲得較好的收益分成,但電影播放的時間越長,放映商扣留的票房收益就越多。比如,發行商可能在第一週和第二週收穫55%的票房收益,第三週降為50%,第四周45%,最後幾周是最基本的30%。
只有那些最大電影的發行商通常可獲得50%以上的票房收益,而且幾乎總是隻有一個主要發行商,而且還得是在電影上映的第一或第兩週內。正如一位專家所說:“55%的分成對發行商來說一般就算很好了,最近發行的一些大電影拿到了這個份額。”最近某家大製片公司憑藉一部鉅額科幻電影在上映首周分得了65%的票房收益,但大家認為這只是一個例外。
獨立電影發行商的分成通常為28%-35%。這意味著,對於一些“專業”電影(藝術電影、小型外語片、紀錄片等),放映商要扣留高達72%的票房收益。大多數“專業”電影都有最低保障,以防發行商所得過少。典型的模式是“35%對100英鎊的最低保障”,即放映商必須付給發行商35%的票房收益或100英鎊,以多者為準。
英國是放映商票房收益分成最高的國家之一,一方面由於英國媒體廣告的成本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是出於英國影院和發行商之間的交易歷史。
放映商和發行商的實力都在發生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影進入英國市場,放映商更有資本要求除宏偉鉅製之外的所有電影給出優惠條件。然而,在最頂端,大製片公司的電影預算和營銷支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這就意味著受歡迎大電影的發行商在上映前幾周獲得的票房收益要遠高於平均水平。放映商擠壓小電影,大電影擠壓放映商。
縱觀全球電影業,票房收益在產業鏈中的分配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額話題。但在談及實質內容時大多數人卻都猶豫不決,直到了解情況的人答應不透露姓名一般才肯開口。對外公開交易條款這類涉及行業內幕的事情,顯然是一個禁忌。在英國,其中一些可能涉及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