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魔獸2》熱映,北美地區的最新票房也終於出爐。
7200萬!
著實驚掉了不少人的眼球,須知《魔獸1》上映的時候,首週末票房也才5000多萬,這在當時來說已經不是小數字了,如今《魔獸2》更進一步,不僅讓各路媒體激動地幾近飆血,業內人士也是紛紛側目。當然了,好電影不止《魔獸2》一部,大家也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但電影圈子裡,一直對漫改、遊戲改等電影類別不看好,之前推出的幾部超英電影還只是試探和觀望,現在《魔獸2》的瘋狂一出,立刻給好萊塢不少電影人打了一針強心劑。
雖說大家都知道,電影票房並不代表最終收入,但事實上電影票房和最終收入之間,還是有個比例的,透過這個計算方式,大家也大概能判斷出《魔獸2》最終能賺多少錢。而最後的結果顯示,遠方集團,這一次又要大賺一筆了。不僅僅是好萊塢,國內影視圈也是一片驚愕,實在是,這一次《魔獸2》的風潮真的太誇張了。
儘管東西方電影市場的盈利模式有所差別,但電影票房在標示市場活躍程度的同時,更是業界實現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關係到產業鏈上每一個主體的荷包。
票房收益的話題,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似乎很簡單:票房收益怎麼分?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爭議:一些電影製作人稱影院扣留了大部分票房收益,而一些影院則表示幾乎所有票房收益都給了電影製作人。製作商、放映商都在抱怨分配的不公平。
隨之產生的則是第二個問題:電影製作人及其餘各方能獲得多少?面臨的挑戰有所不同:每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分配情況千差萬別。不過,大多數電影都要經歷相同的資金回流基本步驟,這意味著可以探尋票房收益與電影製作人和投資人利潤之間的共同路徑。為了弄清電影票房收益的分配真相,在此之前先全面瞭解資金如何流回到電影製作人手中是個明智的選擇。
國外電影業,將電影收益的獲取和分配被稱為回流瀑布(RecoupmentWaterfall)。從各種來源獲取的收益透過一些第三方流回電影製作人手中。在此過程中,第三方可以收回自己之前的電影推廣投入,並收取事先約定的服務費。一方支付相應費用並保留自己應得的報酬後,再將剩下的資金傳給下一方。
每部電影的回流瀑布都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遵循以下模式(以一部劇情片為例):
收益框大小並非按比例設計。也就是說,與院線收益相比,非院線收益僅僅是一小部分,“其他”收益則包括電影衍生品、電影搭售、電影改編小說、電影原聲帶等。
PA代表複製和廣告,即發行商向影院提供電影和向公眾推廣電影的費用。
以獨立電影為例,製片公司通常自己在全球發行其製作的電影。從理論上講,這樣做能夠節省付給銷售代理和發行商的第三方費用,但實際上,製片公司也要向自己的發行部門支付類似費用。一方面是因為製片公司自己的發行公司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實體(必須遵守反壟斷法),而且如果不這樣做,官方利潤就會減少,從而減少其他人的利潤分成。在較小的市場,如果認為成立自己的發行部門長期運作成本太高,製片公司可能使用第三方。
回流瀑布的最後一部分為“製作人淨利潤”,是流入製作公司(或其指定收款代理人)銀行賬戶的剩餘資金。通常需要再分配,會先全額付給投資人,然後分別進入投資人資金池(即投資人的利潤)和製作人資金池(由應得的相關劇組成員分享)五五分賬。而在英國,許多情況下,現實中的投資交易可能比上述過程還要稍微複雜一些,例如:每名投資人可以透過協商簽訂不同條款,要求先於他人得到償付,或者獲取固定收益而不是全部利潤的一個不變比例。
大明星可以要求按比例分享總收益而不是製作人資金池中的淨收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即便從技術層面講電影並未盈利,明星卻可以透過“利潤分成”賺取數百萬。
某些電影的預算可用退稅支付,這意味著一部“3000萬美元的電影”可能用遠遠低於該數字的資金就能全額償還所有投資人。
假設有一部劇情片,製作預算30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7500萬美元。投資人扣除初始投入資金3000萬美元后盈利180萬美元,回報率為106%。從電影業的角度看,可謂成績喜人(賺取了利潤),但從傳統投資人的角度看可能相當差,尤其是考慮到所承擔的風險和收益前花費的時間。此外,製作人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