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4章 最好的時候

再說說進入21世紀後,我國汽車的發展情況。

2001年,經過馬拉松式的談判,華夏正式加入了WTO。

彼時,歐美髮達國家的汽車生產能力面臨過剩,在他們眼裡,這個新興市場不啻為一塊超級大蛋糕。汽車領域的談判,成為華夏入世談判過程中的一場關鍵拉鋸戰,相對於外方的興奮與得意,是中方的憂心忡忡。

外方代表對談判結果的得意洋洋是有理由的——1986年的華夏汽車市場,是一個受保護的市場,進口關稅高達220%,按WTO規定到2006年7月關稅必須降為25%,進口配額逐漸取消。WTO這個“超級變數”的出現,不亞於在池塘中扔下一枚核彈。

加入WTO,成為華夏汽車產業的一個關鍵時點

“華夏汽車工業危矣”,這是當時從業者的共同焦慮。對於華夏汽車產業來說,當年最著名的三個字是“狼來了”。2000年華夏入世前夕,有汽車專家向高層遞交了一封請命書,諫言華夏汽車產業應對WTO衝擊的辦法——“如果繼續控制對華夏汽車工業的投資,那就相當於用國家權力保護了一塊市場,將來拱手讓給國外汽車製造商。與其將來讓國外產品直接進入,打垮我們的汽車企業,還不如現在讓外資擴大對我國汽車工業的投入,讓我國民間資金進入汽車工業。”

這種“以夷制夷”的策略,在當時業界爭論不休的聲音中逐漸佔據上風。各方諫言下,政策開始鬆動。2000年,高層修改《三資企業法》,不再限制國產化率,華夏汽車市場出現了第二次合資高潮。

全球汽車業的整體格局,過去一直有“6+3”的說法,即6大品牌汽車集團: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標緻-雪鐵龍、大眾、雷諾-日產,加上3大獨立品牌的汽車公司豐田、本田和寶馬,基本主導了全球的汽車工業。算上“三大三小”時期率先進入華夏市場的外國廠商,加上2000年前後進入的合計,”6+3”廠商已全部殺入華夏市場。

對於汽車產業來說,加入了WTO的華夏,突然進入了“大平原時代”。失去了關稅這道“天險”的保護,稚嫩的自主品牌被直接拉到大平原上,和擁有豐富經驗、先進技術、完備產業鏈的競爭者同臺廝殺。

劇變的齒輪一旦開始轉動,就不會停止,颶風掃過之處,一切都隨之改變。

受影響的不止是整車製造商,還有其上游產業鏈。有些官員曾擔心入世以後華夏汽車產業可能會受到嚴重衝擊,首當其中就是零部件,當時國內有零部件企業700多家,1999年銷售額340.5億元。由於國產汽車零部件技術水平低,而且行業零散、生產規模小,成本居高不下。加入WTO以後,零部件平均關稅下降到10%以下,國家對國產化的措施不再有強制力和吸引力,因為可能會取消級差稅率的優惠。這樣整車廠在降低成本的壓力下,會趨向於全球採購,國內產業鏈將受到衝擊。

但是,入世之後的產業鏈卻呈現出了新的氣象。眾多車企的擴張帶來大量需求,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新一輪的整合。國人的競爭力超出了此前的想象,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博弈,華夏零配件生產商的水平突飛猛進,無論是在合資車企生產線還是本土品牌生產線,都越來越多得采用華夏零配件生產商的產品。而成熟的上下游給予了自主品牌更良好的配件資源。

WTO這個大變數,也帶來了整個消費環境的改變。

“三大三小”時期,汽車消費的主力人群,是公務用車和為數不多的“先富起來的人”。

等2001年入世後,華夏經濟增長迅猛,國民對汽車有消費慾望、消費能力的人越來越多,華夏車市出現井噴,汽車開始真正下沉到家庭消費層面,逐漸成為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消費者數量規模的變化不止影響銷售層面。原有小規模市場下,使用者對產品的反向影響力很弱,產品幾乎由供給側單方面定義。而在一個大規模的市場下,生產商對產品的定義權壟斷崩塌,客戶也開始參與產品的定義了。

沒有了政府的庇護,企業生存只能靠能力。“大平原”上的競爭者,除了比拼製造能力外,還要比拼產品設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和售前售後的服務能力。

2004年3月,中汽總部資產和所屬企業劃轉上汽集團。同年,中汽公司宣佈摘牌。2007年12月,華夏汽車工業公司的各項資產清算工作終於完成,國資委改革局發出公告稱,中汽今後被撤銷,不再作為國資委監管的央企。這個曾經一度面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