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5章 未來趨勢和瞅準時機

15年的市場換技術之旅,給了華夏汽車工業騰飛的機遇。

汽車產業,站在技術層面,它是百年工業桂冠上的一顆明珠。站在文化層面,它是大工業時代生長出的生活理念、價值觀和身份認同等大量文化符號的集合——技術關不好過,文化關又談何容易?但是在前世2014年左右,華夏汽車出現了新變化,文化身份這一難以跨越的巨大差距,有可能不用跨了。2014年開始至周方遠重生前,世界汽車工業發生了正規化轉換的苗頭,汽車進入了跨界創新的時代,而這一次,華夏極有可能領跑世界。

2014年,華夏汽車產業出現了兩股顛覆性的力量。一是新能源,一是智慧化。

毫無疑問,新能源是大勢所趨。

過去那些年,歐洲走的是清潔柴油的路線,扶桑走的是混合動力路線,米國各種方向都在試,沒有既定路線。2014年的華夏做了一場豪賭,完全押注純電動這條路線。當時的華夏,舉全國之力出臺了密集的政策措施,支援純電動車的發展,從購車補貼到上牌無限制,在政府力量的強勢介入下,電動車從傳統油車市場咬下一大口。

2014年,被認為是華夏電動汽車的元年。直至5年之後,19年的華夏,不僅是全世界No.1的電動汽車市場,也是電動車技術最領先的市場之一。

華夏是新能源產業化走得最遠的國家——當其他國家都還在實驗室階段或很小數量級時,華夏已經達到幾百萬臺的數量級。這裡無論是產業環境還是消費者,都是最成熟的。其次,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這一塊,華夏跟國外的水平沒有什麼太大的差距,就算偶有一些點上的差距,也不是系統性的。

這是一個純粹由政府拍出來的天量市場——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實驗場,誕生出瞭如比亞迪等電動車領軍企業。電池是電動車的關鍵,比亞迪的電池市場份額長期佔據全球市場第一位,直到寧德時代的異軍突起,仍然是華夏企業之間的伯仲之爭。

這一次的全球汽車工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由華夏人主導,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都在迅速往新能源方向轉移,立刻倒逼全世界的車企都要舉旗應戰。此前持觀望態度的賓士寶馬等跨國巨頭,也迅速全部跟進新能源,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華夏市場釋出了他們瘋狂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計劃——在他們眼中,如果再不幹,華夏市場也許就丟掉了。

另一股顛覆性的變數來自網際網路領域。

2014年,瑞典國家創新局的一位高官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提案。他發現,德國有非常強大的汽車工業,也有比較強的ICT工業,但是這兩個工業之間卻沒有什麼互動——米國也是同樣的狀況,底特律有全球非常強的汽車工業,在矽谷也有全球頂尖的資訊和網際網路技術,但是任何人都能看到,底特律和矽谷之間也缺少互動。

華夏汽車工業跟這兩國相比並不強,網際網路跟美國比也還差一截,但是在華夏卻率先出現了網際網路跟汽車業手牽手的融合。

2015年2月,“生而共享”的易奇汽車橫空出世,震撼了汽車圈的神經,網際網路企業和造車企業的“深情擁抱”,自此開始成為新常態和新共識。白度、阿里、騰迅、華為等企業,都開始掂量權衡自己的優勢資源,佈局網際網路+智慧汽車。

能走出這樣的一條路,恰恰是因為華夏最先擁有這樣一個融合的土壤。

2013、14年那段時間,是網際網路思維最火熱的一段時期,華夏人一轟而起,每天新聞裡都在報道網際網路造富神話,而同時津津樂道的是網際網路新生產業對傳統制造業的跨界打劫。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就在眼前——美團幹掉了泡麵、移動網際網路幹掉了電話業務量。

這是一個被人戲稱為“弄死你,與你無關”的時代,恰恰因為網際網路這種無處不在的滲透,加上媒體推波助瀾的結果,讓傳統行業覺得如臨大敵。幾乎所有傳統企業家都感到緊張和焦慮,覺得“這些站在鎂光燈下的網際網路人明天可能就要顛覆我了”。

華夏汽車產業有個特點,他們是經歷過長時間不斷的學習和借鑑才積累到今天的能力和體量,汽車產業裡的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永遠都在。從那時起,汽車產業人開始向網際網路人學習。管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能力陷阱,一個企業限制它發展的往往是它的優勢能力,當被優勢能力綁架無法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就會面對十分被動的局面。

當一個特別強勢的產業不把自己看得那麼強勢的時候,這就有了融合的可能。此時的車企大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