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抱著一顆極為謙遜的心態來向網際網路人學習,而此時還是一個網際網路人最傲慢的階段——這段時間,也是網際網路造車概念最火的時候。
直到一兩年後,網際網路人在製造端屢屢碰壁,才猛然發現原來工業世界如此龐大、如此難。此時他們的邏輯語氣也逐漸發生變化,低下頭的人變成了他們,高傲的網際網路人開始對工業製造心懷敬畏。當平等對話得以發生,才產生了大家可以坐在桌前討論“你有什麼優勢,我有什麼優勢,咱們可以如何開始合作”的可能性。
網際網路人低下了高貴的頭顱,製造業也因此學會了新玩法,兩類原本不相干的人走在了一起。
就封閉的汽車工業而言,車型平臺及相關的積累資料是企業的核心資源,而奇瑞卻幹了一件頗具“網際網路思維”的事——全世界第一個把自己的車型平臺給開放出去。
對於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來說,他們有一顆聰明的大腦,但面對一個龐大的工業體系,從研發、製造體系、上下游供應商管理等等,去管理從玻璃到輪胎的一近千家供應商,絕非一腔熱血能夠搞定。而這個開放共享的車型平臺,恰恰基於自身強大穩定的開發和製造能力,為聰明的大腦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身體。汽車企業從製造商轉向服務商,透過與網際網路車企的深入融合,與智慧時代深度融合。
智慧時代的到來,給華夏汽車帶來了一個換道超車的全新的機會,對於擅長服務創新的華夏人來說,也許真有可能成為這一波浪潮的引領者。
如果說1905年福特T型車的誕生,讓汽車進入米國人的世紀;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由“豐田生產方式”帶來的變革,使得汽車進入扶桑人的世紀,那麼2015年以後,汽車產業很有可能會迎來華夏人的世紀。
在那個時候,汽車工業正在進入一個正規化轉換的階段,從原有的工業時代基於福特主義大生產的正規化,開始轉向智慧時代基於ICT和網際網路更加靈活的技術經濟正規化。而在這一次正規化轉移中,華夏可能會是把工業製造能力和智慧時代新技術做融合得最好的前沿陣地,全世界都在期待智慧汽車的“華夏場景”。
1994年出版發行的《基業常青》,成為上個世紀末的全球暢銷書。但其實用後來的眼光來看,任何一個企業,一個組織都是有它的生命週期的。屬於它的光榮時刻過去了就不再回得來。如果再延續下去,那就叫涅磐重生,它已經變身成為一個新物種。
歷史的演進是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前進的結果,工業文明是踩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前進,而在如今這個時代,工業文明已經到頭了。我們在談論自主創新時,大部分時候都還在遵循一個工業時代機械製造的邏輯,而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給整個人類帶來全新的變化。
汽車產業,正在從白樺林時代演進到一個熱帶雨林的時代。所謂白樺林,是指原來的汽車工業都是高度同質化,一眼望去,大家都是同一樣的物種,高高低低一起奮力生長。而熱帶雨林是一個生態圈的概念,這個生態圈裡面各物種都是共生共存的。即便是一片苔蘚,也是不可或缺的。
從未來角度來看,大的趨勢就是汽車連線萬物,萬物連結汽車——汽車成為移動的智慧生活新空間,和新服務疊加的平臺。
回顧過去的240年間,大約經歷五次大的技術革命。
第一次技術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英國工業革命。蒸汽機時代對應的是維多利亞式的生活方式,其典型特點就是以產業為基礎的城市生活方式——大量的消費工業製成品,這是第一次技術革命帶來的生活變化。
第二次是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重工業時代。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美好時代,它由原來誕生於英國城市上層的生活方式擴散到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城市生活方式。
第三次是以福特生產方式、化學、石油、汽車等技術為代表的工業技術革命。它給全世界帶來了典型的美國式生活方式。
第四次就是1971年英特爾帶來的資訊科技革命。帶來了基於ICT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知識友好、環境友好、可持續的綠色生活方式。
世界的每一次技術變革,帶來的都是一種對應的美好生活,而每一個時期的美好生活,都在引導著人們的創新軌道。
這個世界正在迎來一個全新的大時代。這個時代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交織著人類技術的又一次重大變革。這是一次歷史的契機——抓住這個契機,甩掉一些我們不擅長的東西,把我們擅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