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是電影的衍生產品。
拼票房?Out了!周邊產品正在對“迷弟”“迷妹”的腰包進行二輪侵蝕。猶記得前世的時候,時光網APP上,電影未上演,各種同款產品已開始盅惑人心。在星城電影院裡,甚至還有了電影周邊產品經理這個新職務,還有專門的櫃檯區域,銷售周邊產品。
業內專家就在不止一次的採訪中說,電影周邊產品是個“金主”,預測將帶來千億級的市場。千萬別以為,這個名稱聽上去蠻專業級的,應該賺不到你的錢,其實它已虐你錢包無數次,你卻渾然不知事。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國內的電影人也已經越來越看中這個“二次賺錢”的市場,加強了對周邊產品的開發、研發,誓要掘金更大的市場。
而且也千萬別以為這是00後乾的事,你我其實“中毒”不輕。
若干年前,在湘省大劇院看迪士尼的電影,入場時,工作人員發個熒光“啪啪”手環,米妮圖案的,戴在手腕上,暗黑的影院裡,像一道光環。多年後,迪士尼的《超能陸戰隊》在星城上印,影院還贈送個“大白”的鑰匙扣做紀念。對不起,“大白”的各種形象,沒有贈送,只有買賣。
米奇、白雪公主等等,陪伴我們幾代人的動漫形象深入人心。周方遠小時候讀書時,誰要是有個米老鼠圖案的文具盒、書包,就會有些小傲驕。到現在,米老鼠似乎無處不在,給孩子購買的文具、衣物、杯子上,都是這隻老鼠,價格還不便宜。
小學生喜歡玩具。中學生喜歡手辦。特別是一些經典的形象,生命力非常持久。真不能小看這些電影產品的影響力,火爆起來,貨都進不到,有些產品賣得好的話,利潤能達到50%以上。《巴啦啦小魔仙》各種衍生品的銷售額超過1億元。《火力少年王》裡的同款悠悠球,全國各地男孩子們,幾乎人手一隻,它賣出了4.5億元。《盜墓筆記》上映時,同款摸金鍊、黑背刀,淘寶上一些賣家一週銷出了四五百個。
有故事、有情懷的周邊產品更有市場。
在一些大型玩具城裡,各種電影周邊產品與它們的影片影片在同步播放。人們熟悉的影視形象,成為產品之後,其實並沒有那麼神奇和功能強大,但喜好者不介意這一點。
有情懷、夠經典,才有更好的市場和持久的效益。《星球大戰》、《米國隊長》,漫威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還不斷地有新的故事和角色出現,現在是賣得最好的周邊產品。而周邊店的客戶並不全部年輕化,有不少中年人,後者在購買上更講究品質。這一部分70後、80後的“粉絲”,對於自己衷情的電影形象有浸到骨子裡的深愛,以收集和回味為主,像“星戰”系列拍攝有30多年的歷史,有顧客將每一部影片裡的“星戰”形象都收集齊了。
也有讓這些賣家困惑並覺得有風險的地方。一根星戰鐳射劍,售價是兩三百元,利潤非常豐厚,可能是電影商們都意識到周邊產品市場可觀,都在推出自己的產品。
衍生品蘊含遠超票房的千億級市場,建立長期品牌是關鍵。
網際網路的興起,讓周邊產品有了更龐大的市場。
資料顯示,這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好萊塢電影中衍生出來的玩具賣到了57億美元,這個數字是2015年華夏電影票房的85%。海外電影行業的盈利只有30%至40%來自票房,其他都來自電影衍生品和版權出售帶來的收益。例如米國,衍生品收入高達電影總收入的70%,遠超票房。但目前華夏電影收入90%至95%都是來自票房和植入式廣告,整個衍生品市場幾近空白。
停留在產品變商品的階段是不夠的,電影周邊產品發掘的目標,其實是要建立一個長期的、持續受歡迎的品牌。“哈利·波特”入駐大阪的環球影視城頭一個月,哈迷們要提早一晚排隊候位。電影中人物喜愛的飲料“黃油啤酒”,售價約合軟妹幣近30元,在開業102天后銷量破百萬杯,營業期間平均每4.6秒就賣出一杯。而《哈利·波特》在拍完七部之後,最新的續集在上週又開始推出單行本的劇本書籍。
在環球影視城的好萊塢主題公園裡,《未來水世界》“飛機轟炸、遊艇濺浪、海盜火併”,為觀眾帶來驚喜的時候,這部電影已經上映有21年了,它如同練了“吸金大法”一般,讓遊客花五六百元錢、不遠千里去回味那一幕幕經典。而這也是電影人對於華夏電影周邊產品的期待——電影上賺一票,小富;電影產品上再吸金,不夠;將電影周邊成為文化產品深度開發,才是王道。
就拿超英電影來說吧,目前一部單英片製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