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方遠重生前,有一個名詞變得越來越熱,那就叫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是一種透過提升使用者黏性並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前,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比如,在音樂產業中的粉絲購買歌星專輯、演唱會門票,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現在,網際網路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束縛,粉絲經濟被寬泛地應用於文化娛樂、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多領域。商家藉助一定的平臺,透過某個興趣點聚集朋友圈、粉絲圈,給粉絲使用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最終轉化成消費,實現盈利。
而在粉絲經濟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專案,就叫做影視周邊,而影視周邊本身,則是“周邊”下屬的一個類別。
影視周邊,遊戲周邊,動漫周邊……
這方面,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國內都玩的不太轉。電影周邊,一直是米國的強項。而動漫周邊,又一直是扶桑的強項。
而這之中,迪士尼絕對是此道頂尖好手。
在前世,隨著《星球大戰》的衍生劇《曼達洛人》在流媒體平臺“迪士尼+”上熱播,精於商道的迪士尼公司又開始有關電影衍生品的嫻熟操作——美媒《綜藝》4日稱,劇中最可愛、最神秘的尤達寶寶被做成玩具公仔,顧客們可以在迪士尼商店官網上預購。目前影視周邊在國外已成為一種產業,周邊產品收入有時甚至能夠超越影視作品本身,而國內在這方面仍顯薄弱。
在迪士尼官網上有多款尤達寶寶周邊玩具,其中玩具商美泰公司代工的11英寸玩具公仔售價24.99美元;。玩具公仔身穿嬰兒毛衣,伸出一隻手指作施展原力狀,幾乎和劇中角色一模一樣。
“這個50歲的尤達族生物看起來像一個孩子,”迪士尼官網上這樣寫道,“這款星球大戰周邊將為你的收藏增添一份原力!”由於尤達寶寶一亮相就成了《曼達洛人》裡的人氣角色,迪士尼還為其推出了20多款周邊商品,包括T恤、手機殼和馬克杯,充分挖掘其商業價值。《綜藝》稱,迪士尼在劇集開播一個月後立即開始進行周邊商品預售,完全是在收割粉絲們的情懷,這個外星小生物“既是一個寵物,又是一個朋友”。
《銀河護衛隊2》中的格魯特也屬於“賣萌角色”,把他們作為周邊商品推出,本就是電影製作方深思熟慮的結果。製作這類角色也主要是為展開後續故事格局和創造商業賣點服務。
這不是迪士尼公司第一次如此急迫地開發周邊商品,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系列是另一成功案例。《冰雪奇緣1》帶來的周邊收入超過50億美元,其中主人公姐妹的裙子在北美賣出300萬條。而續集中艾莎又穿上新的冰雪女王裙,相關周邊也早已在迪士尼專賣店中上架。
好萊塢幾大片商中迪士尼尤其擅長挖掘周邊價值,從米老鼠到鋼鐵俠再到冰雪女王,還有環球旗下的《變形金剛》和華納旗下的《哈利·波特》系列,這些IP依靠周邊產品所獲的利潤不亞於電影票房。據《好萊塢報道者》統計,2016年《米國隊長3》上映首周,周邊產品收入就達2億美元,《星球大戰》的周邊產品收入累計超過300億美元。迪士尼透過與全球100多家品牌合作,把米國隊長等超級英雄的形象印在各種商品上,在擴大電影宣傳的同時,也從商品銷售額中獲得不少品牌提成。
在影視產業發達的扶桑,日劇、日漫的周邊產品同樣種類豐富,也有許多專門販賣周邊產品的商店和網站。以日本的長壽動漫《蠟筆小新》為例,官方網店會定期發售周邊產品,種類包括玩偶、飾品、衣物、文具和洗漱用品等,全方位滿足粉絲需求。
目前周邊產品對於國內電影來說,還是一個待開發的金礦,目前片方的主要收入仍來自票房,大多周邊產品只是宣傳期的贈品。已形成系列化的華夏動畫和科幻電影,還需要在保護版權意識的基礎上,增加對周邊商品的開發投入。有日本網友經過調查發現,受市場歡迎的周邊產品有首先應當符合原影視作品基調,並且具有一定實用性。此外,產品特性還需要符合作品中的“世界觀”,例如原作背景如果設定為古代,則周邊產品的現代化氣息不能太濃。只有這樣才能讓粉絲轉變為消費者,為情懷買單。
在米國有一句俗語,那就是男孩子的童年總少不了一件“星戰”道具。
前世寶寶離婚刷屏的時候,粉絲心疼的說,寶寶,我將以一張電影票來支援你。一張票的錢真的不算啥,現在最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