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會用100萬元買1000萬元保額的保險,受益人寫成孩子,未來留給孩子的就是1000萬。然後把剩下的100萬元花掉。
例子雖然簡單,卻讓你看到了兩國人截然不同的保險意識。
而且實話實講,米國的商業保險也確實是比國內的保險更加發達,畢竟人家從一開始,就很少有政府行為在裡面充當角色,而我國呢,不過是近幾年才開始盛行商業保險的,在此之前,不都是國家來負擔老百姓的未來保障麼?而且不僅僅是近幾年,就周方遠所知道的,即便是再過十年,國內的商業保險,依舊是發展緩慢的樣子。
購買保險的初衷是立足於其保障功能,仔細分析自我和家庭的風險,以此為基礎制定保險規劃。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過幾年,人們的保險意識固然是逐步提升,但有不少人對待保險的態度卻偏離了其本質,更專注於保險的投資理財功能。事實上,保險的最根本目的,在於保障。雖然社保普及度越來越高,但僅憑藉社保,並不能覆蓋足額的醫療報銷。購買商業保險,尤其是健康險和重疾險,是對社會保險的補充,能提高保障程度,降低醫療費用支出。萬一家庭成員發生重疾,可以保證家人的生活質量不受到太大影響。
周方遠對這個,其實瞭解的真的是不多,他本人並不是從事保險業的,前世今生加起來,也很少涉足保險領域。
但是王子木是這方面的專家,兩人的聊天裡,王子木就簡單介紹了國內外保險的不同。
國內的人壽保險,基本可分為“消費型”,“儲蓄型”以及“萬能險”,“分紅險”。米國的人壽保險,不管保險公司如何宣傳,其本質就五類。“Term”,“WholeLife”、“UniversalLife(UL)”、“IndexUniversalLife(IUL)”以及“VariableUniversalLife(VUL)”。
Term,算是對應國內的“消費險”。一般Term,也就保十年,二十,最多三十年。這期間有事,保險公司賠錢,沒事,這保費就算是貢獻了。
WholeLife,比較像是國內的儲蓄型保險。保費貴,但是保證你的現金值。基本上120歲的時候,如果你還健在,你自己交的錢加上這麼多年累積的利息,正好等於保險公司應該賠付的。所以,WholeLife,活得越久,保險公式越沒風險,直到風險為0——因為最後所有的錢都是你自己投入的錢。
UniversalLife(UL),對應的該算是“萬能險”。特點就是保費繳費方式靈活,想多交少交,在一定限度內都隨意。米國的UL,回報率是根據目前的利率來定的。八十年代的米國是高利率的時代,那時候的UL,可謂是風頭很健,可隨著後來利率的不斷下滑,這種保單的收益性自然也差了太多。
IndexUniversalLife(IUL),這算是典型的“投資型保險”了。說白了就是在保險裡面炒共同基金。不過,這類產品,風險高,收益嘛,誰炒誰知道。國內有段時間也風行這種保險,不過基本上賺錢的少,賠錢的多,裡面的道道,自己理解吧。
IUL,算得上是近十年米國保險業的當紅產品。國內的保險還沒有類似的和股指掛鉤的產品。人們經歷了VUL的大起大落以後,都青睞這種風險小的產品。不過風險再小也還是有風險的,如果有保險經紀人告訴你IUL是百分百無風險,那他她的專業性值得質疑。
總的來說,米國的保險,更全面,種類也更多。當然了,發達保險的背後,就是留給普通人的漏洞,也越來越少,甚至幾近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