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73章 資本瘋狂

民事糾紛案件的社會吐槽。比如渝都的使用者騎共享單車受傷由誰來賠償損失的問題也被提上日程。事故鑑定到賠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一輛小小的腳踏車背後的問題隱患太多。無獨有偶,小黃單車亮相中原大地的時候也遭遇尷尬,據《中原商報》報道,張先生使用小黃被“看車人”索要停車費,交完停車費再次使用小黃掃碼開鎖時,被別人誤認為偷車賊,報警拉至派出所解釋半天才被釋放。

除卻以上種種,共享單車被人為損壞,亂停亂放佔據公共資源,退款難,體驗不佳等訊息也不斷被曝出。

被資本雕琢起來的精緻能否經得起現實社會和使用者體驗捶打是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例如摩拜單車創始人就對摩拜單車提出了幾個要求:一是實心輪胎,不用擔心爆胎;二是沒有鏈條,不用擔心掉鏈子;三是車身要全鋁,不用擔心生鏽。這樣的要求導致一臺腳踏車的生產成本高達3000元,假如一年要投放1000萬臺腳踏車在全國各大城市,那就是300億的生產成本,外加它們的維修、檢測、保養,費用何其高?商業模式如此沉重,而盈利模式就是收取單車1-2元的租車費,這不是資本心血來潮的青春期意淫又是什麼呢?

摩拜的ceo就曾經表示過,說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麼賺錢,高昂的成本和低廉的價格讓共享單車專案看起來像在“做公益”。公益不是誰都可以做的,資本運作下的公益極有可能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單從使用者的體驗感來說,超過1公里的路用公交車、計程車、地鐵出行;不到1公里的路程,兩腿走路不是更好嗎?何必要在這1公里路里順帶上一輛風吹雨淋的露天腳踏車?

共享單車競爭激烈,除去摩拜和小黃這兩家知名度較高的企業,還有hellobike、小白、小鳴、優拜、騎唄、等不知名的小品牌共享單車,就如當年的千團大戰,結局是美團和大眾點評聯姻成為一家人。對於摩拜和小黃來說,資本才是他們的大老闆,逼於盈利壓力,最後也是合併老路。

事實上他們的結果如何呢?

那些已經死掉的就不說了,都死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就在周方遠重生前,趕在18年年中的時候,有關摩拜賣身美團、小黃將被收購等訊息的曝光,更是引發了行業的眾多猜測。這基本上意味著,共享單車巨頭將“淪陷”,行業格局將會再次發生變化。可以這麼說,當共享單車進入下半場,市場將更多拷問企業的生存能力,尤其是隨著大佬們的不斷入局,“賣身”或成為共享單車企業的最終宿命。

一年多以前,共享單車出現並迅速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圍繞以單車為核心,共享為戰略,切實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格局。驚豔的開場,吸引了資本的關注,以小黃、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企業也成功獲得了多輪融資。但由於進入門檻低,規模與資本成為唯一的競爭壁壘。這種情況下,共享單車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經過野蠻生長、資本拼殺,燒錢過後,市場逐漸迴歸理智,逐漸降溫,在損耗與運營雙重高成本倒逼下,再加上天使投資的紛紛離場,共享單車進入下半場。

與此同時,隨著悟空單車、3Vbike、小藍、酷騎等眾多二線共享單車們的先後退出,人們對於市場最終格局的猜想多是:橙(摩拜)黃(小黃)智鬥、兩家獨大或合併。

但要提醒的是,哈羅單車手握資本,並有阿里扶持,以“信用值”制約使用者,透過降低車輛損耗與維護運營成本的方式緩解行業痛點,值得行業借鑑;而摩拜“賣身”美團後,資金問題得到極大緩解,同時後續運營也得到了一定保障;而此時的小黃仍堅持獨立發展,拒絕“賣身”,資金鍊問題很難在短期解決,市場形勢對小黃不利。其實就說這個關口,若兩家聯手,共享單車最終市場格局很大可能變成聯合大一統局面。

共享單車被譽為當代新“四大發明”之一,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從一家獨大、多家爭分,再到併購潮起,這是市場迴歸理性,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然。而企業要在未來市場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好的運營模式,可持續的運營策略,競爭只是攻城略地的手段,可持續發展才是正道。筆者認為,對於共享單車企業而言,提升服務質量、打造良好口碑,檢視自身運營問題,思考突破行業壁壘才是王道。

就當時而言,共享單車仍是三強爭霸格局。資本回歸理性,風口已過,盈利成為企業生存下去的第一要務。“損耗與運營是共享單車面臨的兩大問題”,有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共享單車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