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s6總決賽在洛杉磯斯臺普斯舉行,冠軍隊伍SKT,這時的獎金已高達670萬美元,15個比賽日中的每日獨立觀眾達到3.9億。
這麼說吧,英雄聯盟,不是電子競技的創始者,前面有太多太多的先行者和前輩了,英雄聯盟和他們比起來,論資歷,那隻能算是弟弟級別的。但它卻極大的推動了電子競技的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沒有英雄聯盟,可能電子競技要發展到周方遠重生前那個水平,最起碼還需要數年的光景。
從1998年前後開始,我國的電競行業歷經了“探索期”、“發展期”、“成熟期”,自前世2017年前後開始進入“爆發期”。至於當前階段為何會被稱作電競“爆發期”,則顯然與電競“入亞”,大型賽事聯盟化,電競場館與電競地產風靡,電競商業化突飛猛進,以及大眾電競認知的普及等幾個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
可以看到,在這一事關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英雄聯盟》在不同的維度為產業整體的進步和變革提供助力——
電競成功“入亞”,包括雅加達亞運會上電競專案賽事的順利舉辦,背後都有包括騰迅、拳頭在內的電競遊戲運營商或開發商的大力推動和協助,央媽年初播出的紀錄片《電子競技在華夏》當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敘述,在這樣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中,英雄聯盟華夏團隊擊敗南鮮隊,為華夏贏下了這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金牌。
電競聯盟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電競場館和電競地產的風靡,同樣是由《英雄聯盟》的華夏區聯賽LPL所帶動。
LPL自2018年開始實施與足、籃球等主流競技體育專案相仿的主客場制,包括LGD(臨安)、OMG(蓉城)、Snake(山城)、WE(長安)、JDG(京城)、RNG(京城)在內的六家LPL俱樂部先後擁有了自己的主場場館,而這些電競場館的興起又吸引了更多企業和地方政府開始佈局電競地產。另外,LPL賽區也是全球首個開啟多城市主客場的電競專案,並得到了包括北美以及南鮮地區的關注。
電競商業化方面,除了報告中提及的LPL與NIKE品牌展開長期戰略合作,騰迅與拳頭合資成立騰競體育來負責包括LPL在內的《英雄聯盟》相關賽事的運作和商業化之外,像是LPL與肯德基合作打造“KI上校”,或是與梅賽德斯-賓士、巴黎歐萊雅、伊利等品牌之間的跨界合作等等,同樣也都是當時華夏電競商業化發展勢頭迅猛的標誌性案例。
至於電競的大眾影響力提升和推廣普及方面,從2018全球總決賽iG奪冠後的全民熱議以及權威媒體的相繼報道來看,《英雄聯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同樣不言而喻。
20年發展,終於讓華夏的電競走上了一條通往一場巨大變革的十字路口。作為國內賽事體系發展最成熟的電競專案,《英雄聯盟》及其相關賽事,在華夏電競的這場變革當中顯然有能力也有義務承擔起更多推動和助力的責任。
而在當時來說,已經成立6個年頭的LPL聯賽,作為《英雄聯盟》在華夏地區最為重要的長週期賽事,同時也是《英雄聯盟》國內電競業務的基石,在其六年發展過程中,對華夏電競產業的整體進步和成熟所作出的貢獻自然也不可忽略。
而且自LPL聯賽逐步推進聯盟制運作以來,聯賽各大俱樂部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LPL各俱樂部一方面效仿足、籃球等傳統體育,透過引進海外高水平選手、教練來壯大自身,並由此促進整個聯盟選手和教練競技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藉助於從城市爭霸賽、高校賽到LDL,即英雄聯盟發展聯盟,前身為LSPL次級聯賽;LPL的多層次賽事,以及依託於LPL各俱樂部所打造的青訓營,《英雄聯盟》逐步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本土人才發現和培養輸送的制度。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內電競俱樂部對於人才的選拔,常常採用粗放模式。
早期選手想要加入職業俱樂部,要麼透過熟人介紹,要麼就只能“碰運氣”。而訓練生選拔體系的建立,能夠幫助很多身在超凡大師、最強王者段位,擁有職業選手潛力的優秀玩家透過合理的選拔流程,逐步進入到LPLLDL的賽事體系當中。
在賽事體系建設方面,LPL則依託於《英雄聯盟》全球化的賽事大格局,作為華夏地區的英雄聯盟頂級聯賽,六年時間不斷嘗試改進自身的賽制形式,賽事規則,並從供應商選擇與培養、俱樂部合作、賽制直播、社群與賽事文化建設等領域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