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是如何看待班上的學霸或學神的?大家在談論到這些人時一般更加關注的是他們的智商和能力,卻忽視了他們的努力程度。這就是犯了基本歸因錯誤。
還有一種是歸因的自利偏差,人們在對自身行為進行歸因時常常把成功歸因於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任務的難易程度等。簡單來說就是:成功歸自己,失敗怪別人。
很有道理啊,換個角度想,其實這也是人的一種自我逃避和免責的心理,即,我絕對不承認是我自己不努力,也不承認是我自己水平不行。學習比不過別人,是因為別人太聰明,任務完不成,就說是任務太難或者誰誰誰的過錯,反正和我自己沒關係。
每個人都會有這種心理,再正常不過。
再比如說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人們還是確信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星座學。在“星座學”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星座,而不同星座的人,就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白羊座——充滿活力,有用不完的精力,總是鬥志高昂。
雙魚座——敏感脆弱,愛哭鬼,鴕鳥心態,心腸軟,善良。
上述星座描述對比鮮明,但仔細一想,誰又沒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呢?快樂和悲傷,脆弱和堅強難道不正是以彼此的存在為前提嗎?畢竟沒有快樂也就不會感到悲傷。事實上,因為星座分析採用的是一種籠統的兩極化描述,而人的情緒永遠處在由這兩個極端所形成的座標維度上。也正是因為這種描述覆蓋了線段上的每一個點,而每個個體對情緒的心理量又有所不同,無法進行比較,所以不論你是什麼星座,你會認為它說的就是你。
旁觀者效應,也叫“責任分散效應”,即他人的在場使得個體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降低。也可以理解成“原本屬於一個人的責任被主觀分散到其它在場者身上了”。
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馬太效應,即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馬太效應描述的是“兩極分化”現象。《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如今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80%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只有20%的財富供剩下的那大多數人使用。為什麼少的人反而擁有更大的金錢總量?而多的人卻擁有更少的金錢總量呢?
這是因為強者原本所具有的優勢能夠作為他下一次交易的成本,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這樣形成一種積累優勢,可投入的成本越來越多,收穫也就越來越大,使得強者愈強,富者愈富;而弱者本來就擁有較少資源,變強的資本和機會也就少了。當然,這也給予我們普通人一個道理:與其去仇富,不如正視自己現有的資本,利用這些已有的“財富”,努力超越過去的自己。
畢竟,與自己賽跑遠比與那些已經站在金字塔頂峰的人賽跑要更有意義。
這一點,在商業上也非常有用。道理確實是這樣的,你越有錢,你就越容易成功,反之,成功會非常艱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兩個人都想開飯店,他們面對的情況都是一樣的,相互之間也不存在競爭關係。那麼底蘊深厚的那個人,就相對容易成功,尤其是在開店初期不怎麼賺錢的時候。底子厚的人,人家就賠得起,就能堅持下去,等待成功的降臨。而底子不夠厚的人,在堅持一段時間後,可能就堅持不住了,必須想辦法做出改變,或者直接收手,儘可能挽回一些,降低損失。
這下,雙方的成功或者失敗的機率,就很明顯出現不同了。還有就是一些新興的,前景不確定的行業,盲目衝進去的人,有錢的就能多堅持,等待成功的那一刻。錢不夠多的,就堅持不下去,這一點,共享單車方面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到最後,不還是騰迅和阿里之間的戰爭麼?之前那麼多各種名稱的共享單車如何呢?再怎麼風生水起,底蘊不夠厚,最後不也失敗了麼?
周方遠所熟知的最後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搭便車效應,形容一下,就是“佔盡便宜卻一毛不拔”。
搭便車效應指的是某個成員為集體所做出的努力使得全體成員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