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投名狀》、《赤壁》、《梅蘭芳》等,並將票房分賬模式引入國內,華夏電影由此進入大片時代。
大片時代帶來了令人咋舌的高票房,卻沒有為中國電影贏得好口碑。這時三爺的態度就顯得意味深長。對於質疑,他用這兩個問題來回應:究竟評論大片好壞的權威在什麼地方?質疑它質量的權威到底怎麼來論證?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全國總票房僅8.1億。2013年,這個數字是218億元。三爺親身見證並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最驚心動魄的這一段歷程,無論如何,應該為中國電影的“三平時代”記下一筆。
商人的精明和義氣都在他身上統一體現,當初在電影學院,為了讓新導演有戲拍,他就經常會出去募集資金,籌錢來做青年導演計劃,每年給10到15個新導演拍戲的機會。他對學院裡的新導演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把戲拍好。
陸川,《瘋狂的石頭》、《無人區》的導演寧皓,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咱們結婚吧》的導演劉江也都是三爺發掘的。
三爺敢冒險提攜新人,因為他相信他們的電影觀念適合青年觀眾;其次,新人導演的勞動力比較便宜,簡單說就是片酬低、成本低。馮大炮第一部戲預算才400萬,徐靜蕾才1300萬,甯浩第一部電影三百多萬,第二部才1000萬……三爺這樣的地位,說句不好聽的,就算是賠了也無所謂,他完全扛得住。
當然了,既然有有點,那就自然也有“缺點”。
即使擁有諸多成就,也無法逃脫“壟斷”和“霸王”的爭議。
在整個內地,只有中影及其旗下華夏電影發行公司有引進分賬大片的權力,除了因此帶來的豐厚收入以外,還意味著中影有決定進口大片上映檔期的權利,對於大多數不足以和進口大片抗衡的國產片來說,檔期至少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它們的生死。
這一點,其實就是三爺自身氣質的影響了,有些霸道,有些強硬,其實這樣也沒什麼不好。雖說一個聲音容易出錯,但聲音多了,又會太過於混亂。聽你的還是聽他的?倒不如眾志成城,就一個人說話就好了。至於說那些被外國大片一撞就死的電影,說實話,其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好電影,可不僅僅是特效做得好,故事講的好也是好電影,只要你的故事夠好,就算面對大片衝擊,也總能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吧。
連一下都扛不住的,留著有什麼用?看熱鬧嗎?
所以說,無論是贊是彈,他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繞不過去的人。三爺給華夏電影帶來的東西,其實真的是挺多的,至於說網上說的那些蠅營狗苟的亂七八糟的事兒……有又如何?沒有又如何?他對國內電影的功勞,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抹掉的。反正周方遠在面對三爺的時候,別的不說,起碼的恭敬肯定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