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首映後,果然票房很快便突破3億,有著不錯的預期。雖說口碑層次不齊,網上罵聲也是沒斷過,但那是導演的事情,作為製片人,三爺本身沒有插手電影的拍攝,這就是最大的尊重了。
除此以外,三爺還為不少電影擔任過製片人,同樣信任導演,絕不干涉其拍攝方向,這些都讓他在影視圈內獲得了極佳的口碑。
三爺也是老電影人了,從1977年進入峨嵋電影廠,三爺就沒離開過這個行業,當時他還是個照明工。幾年後,他決定去電影學院進修。1989年,還在電影學院讀書的三爺,突然被提拔為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副廠長。1994年三爺被調去京城電影製片廠當副廠長。
北影廠時期的三爺要勉力支撐企業生存,生存的同時還要拍電影。彼時國內的電影業風雨飄搖:電視普及、網路技術剛剛展開,米國大片瘋長,觀眾不看國產電影,只看進口電影。國內電影人不被理解甚至唾棄,拍10部可能七八部都賠錢。日後,三爺一直貫穿始終的兩個情懷——國企情懷和中國電影情懷,恐怕就與當時的艱難境況有關。
困境能毀滅人,也能磨礪人。咬牙堅持的三爺,在北影廠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小高峰。1996年,北影廠出品的《孔繁森》以3600萬元的票房數字高踞國產片票房冠軍,並在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上屢獲表彰。時隔多年,三爺仍然對當時的輝煌記憶猶新:“好多人說韓董事長現在最輝煌,我說不對,我最輝煌是在1997年,10個政府獎我們拿了4個,最佳編劇、最佳導演全是我們的,那時候得獎的有《孔繁森》、《贏家》、《紅西服》、《開心哆來咪》。那一年我告訴你我輝煌到什麼程度,我坐了個吉普車去,後來裝了十幾個獎盃回來,一大堆。這就是苦難的輝煌。1997年那一年,你查一下資料,全國多少部,也就是不到一百部電影吧,但是北影廠拍了25部。”
而彼時的馮大炮在電影夢即將破滅的時候也找到了三爺,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甲方乙方》。可以說是三爺一手開創了“賀歲片”這種型別片,把馮大炮捧上了“賀歲片導演”的位置。
雖然三爺認為北影廠的日子才是自己的光輝歲月,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真正奠定三爺在國內電影界地位的大製作,大都發生在他掌舵中影集團董事長之後。
1999年,華夏電影集團成立,三爺擔任副總經理,2007年,三爺出任中影集團董事長,成為華夏電影產業的“守門人”。
他是中國電影圈明星級的製片人,直接參與影片超過400部,票房超過30億。由他掌舵的中影集團,是一艘擁有14家全資子公司、34家控股或參股公司和1家直屬事業單位的電影集團航母,其中就包括具有壟斷進口大片特權的華夏電影進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CCTV-6。
體量龐大的中影集團有著天然的國企身份和壟斷地位。
顯然,三爺對中影的規模和影響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影不是“一枝獨秀”,而是“一枝獨大”。
三爺對國產電影有著自己的看法,他曾說過:“拍電影普世價值觀一定要高高舉起,就是主流意識形態,電影要留下來,重要元素就是銀幕形象。什麼樣的形象才能留下來?英雄,美好的英雄。”
他眼中最能展現主流價值觀,塑造美好英雄的電影型別非主旋律片莫屬。
雖然人們常常對主旋律電影有著本能的排斥和警惕,但三爺卻逆勢而行,在峨眉電影製片廠時,他拍了《***》。在北影廠,他拍了《孔繁森》、《橫空出世》。掌舵中影后,他又推出了《張思德》、《雲水謠》等一系列紅色電影。三爺對自己的堅持也非常得意,從峨眉廠開始,國內近15年來,《***》、《橫空出世》、《1919》、《孔繁森》、《贏家》、《雲水謠》、《張思德》再到《建國大業》……都是靠他一己之力堅持出來的。
沒有他的堅持,就沒有這一批優秀的電影出現在熒幕之上。
另外,他一手締造國產電影的大片時代。除了主旋律電影之外,三爺同樣也在探索商業片模式。“集中華語或者集中大陸、香港、臺灣的優秀電影人,製作大型商業電影或者大型藝術電影,向全世界銷售發行,這是我們製片業的第一個努力方向,我們正在做這種努力。”前世的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講堂,三爺對臺下的學生講起了自己的“大片戰略”,這也是他上任後最感興趣的工作。
隨後,三爺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業大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