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們的醫術越來越好。”
沒錯,劉厚辦這個醫院當然不止是一個單純為人治病的醫療機構,而是一座“產、學、研”一體的機構,類似於後世的醫學院和附屬醫院。
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的大夫,使一些優秀的大夫寶貴的經驗得到傳承。後世都說華佗是神醫,傳說中他的醫術是神乎其技,可是他的青囊書被燒,醫術沒有流傳下來,留下千古遺憾。劉厚就是為了填補這樣的遺憾所以毅然決定設立醫院的。
同時,劉厚還想借助這樣的機構,促使各大名家之間多點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並且對醫學技術開展研究,促進醫療行業的良性迴圈。
張仲景聽到這話,眼前一亮,對啊,這個方法好,如此一來,必然可以培養出大批醫生,再也不怕病患過多得不到及時救治的情況出現了。
“這個方法好是好,不過前提是要求各位醫學大家都有無私之心,肯將自己的寶貴經驗拿出來共享。就是不知道張神醫肯不肯將您的畢生醫術傳授給他人,小公子聽說你著的《傷寒雜病論》可稱為“醫方之祖”,若能流傳開去,必能活人無數。”中年文士接著問。
在古代,各種技術都是秘而不宣的,各種看家本領是人家吃飯的憑藉,歷來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所以,很多技藝都是家傳的。
另外,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所以師傅教徒弟,經常會留一手。
這些傳統,或者說是陋習,導致了很多技藝的失傳,中華民族上下幾千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科技文化水平一度遠遠領先於世界。然而無數文化被創造出來,又有無數文化湮滅於歷史長河,和國人這種法不外傳的思想關係很大,這真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基於以上的原因,中年文士提出這種要求其實是很冒昧的,不過張仲景不是一般人,他是博愛無私的“醫聖”,顯然中年文士是瞭解他的性格的。果然,張仲景聽到他這樣說,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
“只要能醫治更多病患,老夫又何惜我這一身的本領。只是,老夫這《傷寒雜病論》剛成書不久,你家公子難道讀過拙作?”
這個時候,張仲景剛完成《傷寒雜病論》的寫作,看過的人沒幾個,更沒有刊印出版一說,所以對於中年文士口中的小公子竟然知道他這本書感到很驚奇。
“這……”中年文士一時語塞。他對於這件事倒不感到驚奇。自家小公子拜左慈左仙翁為師,從小就表現出諸多神奇的地方出來。左慈更是一次次表現出未卜先知的本領。對於這充滿神秘感的兩師徒能知道些什麼世人所不知道的秘密,他已經習以為常了。
“神醫可知道,我家小公子聰慧過人,從小就博覽群書,所學非常駁雜。而且,他自小就拜左慈左仙翁為師,常常表現出神異之處。”他的意思是說,人家是神仙的弟子,有什麼不知道的。
“左元放的事蹟我倒是略有耳聞,沒想到他竟然是你家小公子的師傅。”
“是,據說當年左仙翁在天柱山煉丹,夜觀天象,發現帝星現於南方,於是一路尋找,最後找到荊州,收我家小公子為徒。”意思是說,我家公子是天命之人,你看著辦吧。
“哼!簡直是妖言惑眾,什麼帝星,什麼夜觀天象,不過是方士騙人的把戲。”作為一位醫生,張仲景是不信神鬼之說的。人家講究的是辯證施治,醫家所用的五行理論其實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所以,如果給他講後世的辯證法、唯物主義,他一定很容易接受。
“不過那個小子我倒是有印象。當年在荊州給甘夫人治病時,老夫看他對醫學之道頗有興趣,還贈了一本《辨傷寒》給他。沒想到他竟然一直關注老夫,也算這小子有心。”
《辨傷寒》應該是《傷寒雜病論》的前身、簡略版。當時張仲景還沒完成後者的寫作,因此只贈與劉厚《辯傷寒》一書。
張仲景也據此認為,劉厚一定是讀《辯傷寒》讀出興趣來了,故而一直關注自己的動向,現在打聽到自己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於是派人來邀請自己。
想通這點,他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中年文士也鬆了一口氣,你自己想通就好,不用他繼續為難解釋了。
第七章 張仲景
第七章張仲景
長沙太守大堂,一條人龍從大堂延伸到大街上。一名白髮老者坐於堂中給人把脈畢,提筆刷刷開了個藥方,交給身邊的童子抓藥。
然後對患者道:“無妨,無妨,你這病無需擔心,你把這藥拿回去,三碗水煮成一碗,每天兩次,三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