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部分

,丟不丟人啊?

而且這樁買賣到頭來還是海軍佔便宜,陸軍拖得越久海軍的新技術就越成熟,到時候財政支出向海軍一傾斜,海軍立馬開工的都是效能可靠的好東西。而陸軍估計就得過上日子緊巴巴,技術裝備不能更新換代的苦日子了。

施利芬雖然明知提爾皮茨的提議沒安好心,不過的確現在陸軍在菲律賓需要更多的支援,能夠得到的支援力度越大,陸軍就能越早把菲律賓搞定,這樣到時候被海軍能佔的便宜就越少,所以施利芬也表示同意。

如此一來海軍的1900年計劃相比於去年就相當縮水,考慮到德國海軍的確需要高速遠洋艦船的需求,以免再次遇到西提斯號事件這樣的情況連能往外派的船都找不到的尷尬局面,1899年開工的兩艘輕型巡洋艦的同型艦被追加建造6艘,除此之外,德國海軍就沒有大型艦船的建造計劃了。(未完待續)

第215章 燃油鍋爐

弗雷德裡克在拿著西提斯號從德班港發回的電報開始決心為大英帝國建造更強大的裝甲巡洋艦的時候,德國人同樣也在總結經驗教訓。

首先漢莎號在抵達馬普托灣後遇到的燃煤告罄的情況讓德國海軍高層極為擔心,雖然在試航時有進行過各個航速下的燃煤消耗量的計算,但是這次長途奔襲超過6天,漢莎號的實際燃煤消耗遠高於計算資料。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長時間運作的機械磨損導致的功率浪費、燃煤的燃燒率不是最理想的狀態等等,但是從結果上看,如果不是進入了葡萄牙港口進行補充燃煤,那麼很可能就算漢莎號接下來的航程一路順風,也很難和前來接應的德國運煤船順利會和。這個可能性對德國海軍高層來說是致命的。

漢莎號之後會和赫爾佐格號透過蘇伊士運河返回德國,漢莎號會進入stt造船廠進行檢修,順便尋找燃料消耗率比計算資料高的原因,並且要在提高鍋爐燃燒率和降低動力組做功損耗上想辦法。

但是這些辦法都是一時半會見不到成效的,因此如何能用最快速度解決德國艦船的續航力問題成了重中之重。德國海軍起步較晚,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困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小池塘內,在遠洋航行方便的確有諸多欠缺。

雖然現在德國海軍艦船經過發展,續航力橫向對比並不算差,但是考慮到德國海軍面臨的狀況,卻比其他國家都嚴峻。德國又不是英國或者法國,海外基地遍佈全球,想上哪加煤就上哪加煤。也不是義大利,安心守著地中海就足夠了。

有著海外殖民地,但殖民地數量又不能滿足海軍遠航需要的德國只能付出比別人更大的代價來解決這個問題。

德國海軍得出的結論就是建造更多的輔助船隻來解決問題。讓帝國的輔助船隻部署在各個殖民地之間的航線上,這樣海軍的艦船就可以更方便獲得補給。而這些輔助船隻在戰時也可以打上中立國的旗號,從而隱蔽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又成為了海軍造船計劃的一個額外的開銷,雖然是額外開銷,但是對約亨來說卻並非完全是弊端,如何從弊端中找出有利的一面才是穿越者最大的金手指。

如此良機怎能放過,約亨乾脆借題發揮,再次給德國人強塞新思路:“建造大量運煤船部署在航線上是一筆巨大的開銷,當然鑑於我國的情況我承認這筆開銷的確有花的必要。但是我們能不能換一個思路。為什麼我們要建造大量輔助船隻部署在航線上,而不是用這筆錢來建造可以跟隨艦隊一起行動的輔助船?

當然,想要跟上艦隊一起行動意味著這些輔助船航速要求更高,價格自然也會上漲,但是我認為就算貴也不會比建造大量輔助船隻然後分散出去貴多少。而如果能跟隨艦隊一起行動,那麼我想在效率上也應該高過還要在某個地點進行會合然後才能進行補給的方式更高。”

“殿下您的想法的確很好,但是您應該知道,就算運煤船跟隨艦隊一起行動也並不能提高燃煤補給的效率,實際運用中的各種制約導致並不會比和部署在特定區域的運煤船會合後加煤有太大的區別。”提爾皮茨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其實艦隊運煤船這個概念早已經不新鮮了,英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進行過嘗試。試圖採用索纜對艦船進行海上縱向補給。不過英國人在嘗試的時候發現,想要動過搖擺的索纜來運送燃煤這種固體燃料來裝滿一艘鐵甲艦那龐大的煤艙所消耗的時間簡直令人髮指,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不具備實戰價值。

有英國人嚐鮮在前。因此所有人都知道這玩意根本不靠譜,所以燃煤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