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法》的叫法也就不存在了。
提爾皮茨像歷史上那樣獅子大開口,要求將《海軍法》的期限延長至1919年。要求將戰列艦的建造數量翻倍,巡洋艦的建造數量增加75%的要求,這個要求就算是此時已經群情激奮的德國國內大環境下也把議會嚇得不輕。
雖然那些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就已經嚐到了海軍訂單帶來的甜頭的德國重工業寡頭集團和就業得到保障的德國工會勢力的共同推動下。有大量議員支援海軍的這個計劃。而德國國內的民眾需求也要求帝國建設更強大的海軍。
不過提爾皮茨的提案依然遭受遠比歷史上更大的阻力,而這些阻力很大一部分來自財政部門和陸軍,陸軍也以自己正在菲律賓進行一場耗資巨大的戰爭為由反對海軍的提案,而財政部門也表示德國目前的財政狀況想要在維持菲律賓戰爭的消耗的同時支援提爾皮茨的提案是不可能的。
而這次,約亨站在了陸軍那邊,對提爾皮茨的提案表示了反對,這讓施利芬都有些傻眼,一向對海軍寵愛有加的皇儲這次反對海軍擴軍計劃?
不過施利芬自然不知道,提爾皮茨不和約亨事先通氣可能嗎?這當然是兩個人唱的一出雙簧。
提爾皮茨提出來的計劃並不是假的。這的確是他事先的計劃,不過在和約亨通氣的時候卻遭到了約亨的反對。
在約亨看來提爾皮茨的想法不能算錯。要想對抗英國皇家海軍,這樣規模的艦隊還真不算過分。66艘戰列艦而已嘛,要知道到1903年為止,英國皇家海軍在役戰列艦就有52艘,在建12艘,德國人準備到1919年才擁有66艘戰列艦,這很正常。
不過提爾皮茨不知道的是,這個戰艦的效能的不斷提升,這個花費的資金的上漲速度也能嚇死人啊,越到後期你越支撐不起那麼昂貴的造艦費用的。當年**的不行的英國佬在和德國人進行海軍競賽的時候喊出:你造一艘我造兩艘。結果真正實施起來卻發現,想要維持1:1的建造速度都成困難。
所以提爾皮茨的計劃有些過於理想了,而且假如一戰如期爆發,那麼德國人後面的5年計劃也是虛的,一旦開戰德國的資源必然會向陸軍傾斜,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德國這個時候要維持龐大艦隊的運轉,作戰後的維修就要消耗掉大量資源,在突破英國海上封鎖之前,德國不太可能有餘力繼續造新艦,能咬牙把開戰初期已經開工的艦船完工就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現在這個計劃週期太長,規模太大,也不利於調整,計劃小一點可以調整增加,計劃太大想要調整縮小那到時候估計海軍就要不幹了,因此約亨建議提爾皮茨進行修改。
當然約亨並不會將這些和提爾皮茨明說,而是建議提爾皮茨不要太過心急,可以將計劃的時間縮短,規模則相應的縮小。另外海軍很多新技術還在試驗列裝評估階段,等技術運用完善後再進行大規模運用更為穩妥。
而且我們現在能有第一次修正案,就能有第二次、第三次嘛。反正歷史上提爾皮茨也的確是這麼幹的,在和英國海軍競賽日益激烈的時候,分別在1907年、1908年、1911年提出三次修正案,所以現在完全沒必要這麼急。
最終提爾皮茨接受了這個建議,制定了第二份計劃,然後和約亨在議會上演了這麼一出雙簧
經過約亨的居中周旋和雙方討價還價,最終達成的《海軍法》修正案規定,《海軍法》的週期從10年延長至15年,即到1914年為止,艦隊規模進行擴充,由於基爾運河開通,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的調動極為便利,因此大洋艦隊不增加戰列艦,而原本的波羅的海警備艦隊則擴大為一個戰列艦分艦隊和一個巡洋艦分艦隊,地中海艦隊增加一個戰列艦分艦隊。
巡洋艦分艦隊數量不變,不過艦隊內增加1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數量不變,備用輕型巡洋艦則被取消,實際上等於輕型巡洋艦數量沒增加。
如此一來,反對派也能接受,計劃也能順利實施,於是《海軍法》修正案於1900年1月25日以超過三分之二的贊成票數得到透過。
不僅如此,之後提爾皮茨還十分“大度”的提出在菲律賓戰事進入尾聲之前,這個修正案可以往後延遲實施,財政支出可以優先提供給陸軍,只不過戰爭結束後,之後財政支出需要向海軍傾斜,這就相當於海軍“借給”陸軍的。
這實際上等於把陸軍給架到火上烤,你看看你們,我們海軍都作出這麼大讓步了,財政支出都向你們傾斜了你們居然還這麼長時間搞不定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