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國會沒有批准這個計劃,但是還是批准了建造3艘戰列艦的預算。
而一年後馬漢的《海權論》的前身——《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出版。這是馬漢在海軍戰爭學院教學時的演講集。朱利安?柯貝特爵士評價這本書為:“第一次將海軍史建立於哲學的基礎之上。”
而這本書在約亨的要求下成為了帝國海軍學院必讀的刊物,而且準備在正在籌備的海軍同盟會中推廣。請專人進行講解其中的內容,作為約亨自己的艦隊經濟學的理論依據之一。
因為約亨最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將強大的艦隊、繁榮的商業和殖民地作為國家取得財富和強盛不可或缺的基礎的歸納。這可以讓那些糾結於納稅與造艦開支的豁然開朗,讓艦隊經濟學深入人心,讓更多利益相關者支援海軍的發展,同時讓那些摳門的國會老頭將資金撥給海軍。
連約亨這個德國人都能認識到其中的價值,美國人又怎麼可能認識不到?
特雷西的繼任者希拉里?赫伯特則進一步的提出建設一支以維護美國利益為主要任務的海軍,“美國海軍應保持如此有效的狀態,以便它能夠為我國政府認為必須而採取的任何政策新增分量和力量。”。“海軍必須向身居國外的我國居民提供切實的保護,對我國外交給予有效的支援,並且在一切情況下維護我國的利益。”
這就決定這支海軍不可能是一直防禦性海軍,這必然是一支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決戰型海軍。於是美國人開始展現自己那可怕的工業能力了,從1893年到1908年短短15年的時間內建成20艘戰列艦,到1908年,美國海軍擁有前無畏艦23艘,特雷西的願望達到了。
而1907年美國人的16艘戰列艦組成的大白艦隊的環球航行,在展示肌肉的同時也的確對日本人進行了武力威懾,此時因為打贏了日俄戰爭而陷入驕狂的日本人一下子清醒了。在西太平洋事務上開始尊重美國人的意見,赫伯特的設想也完成了。
因此英國人想維護住自己在海軍規模、主力艦數量上的優勢根本是不現實的。
但是已經被強大的艦隊力量迷住了眼睛的英國人根本不管這一些,在1902年結束的布林戰爭中消耗了2。2億英鎊的英國人財政早已捉襟見肘。大量人力資源難以短時間內迴歸生產。
在這種情況下的英國人依然發神經一樣的在1901…1904年堅持開工了8艘愛德華七世國王級戰列艦,1904…1906年開工了2艘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和3艘米諾陶級裝甲巡洋艦。
在實際海軍力量從兩強標準慢慢走向三強標準的英國皇家海軍在越來越龐大的同時,越來越昂貴的戰列艦建造和使用費用以及皇家海軍人員的迅速增加,讓英國人的財政舉步維艱。
這個時候新興的無畏艦的出現讓英國人的情況雪上加霜,德國人在同一起跑線開始和英國人進行海軍競賽的時候,英國人終於悲哀的發現,不說三強標準了,兩強標準也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所以說英國人這完全是自作自受,是他們自己拋棄了自己天下無敵的前無畏艦隊。沾沾自喜的自認為自己再次引領了海軍技術的革新,再次確立了自己海軍力量上無上的權威。
結果卻發現自己給了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一個可以和自己同步起跑的賽場。可以說一戰救了英國人,因為再這麼下去英國人的國內經濟就要崩潰了。英國人得以在一個德國人還沒有達到自己的力量頂峰的時候將他徹底掐死,從而挽救了自己那已經千瘡百孔的財政。
當然這種論調也有人反駁,因為時間拖得越久法國人的艦隊也會越強,德國人面對的壓力也會越大。話是這麼說沒錯,錯是沒錯,但是能決定德國海軍生死的是英國人,而不是法國人。當英國人玩不下去的時候,光憑法國人一個人又怎麼玩的起來?
這也是提爾皮茨提出到1920年德國海軍的實力增長就會度過危險期的論調的由來,提爾皮茨自然不可能看不到法國人的海軍實力正在增長,但是認為到1920年公海艦隊就能夠逼迫英國皇軍海軍正視雙方實力對比,從而不會輕起戰端的提爾皮茨認為時間拖得越久對德國越有利。
發現到自己再也無力維持整個世界海權之後,英國人開始被迫將自己遍佈全球的分艦隊力量抽調回國。這標誌著即使強如英國皇家海軍,也已經無法同時應付兩場在地球的不同地區展開的大規模持久戰了。
所以約亨很高興看到英國人繼續發神經,他們在前無畏上砸的錢越多,約亨就越開心。
而沒有看到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