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球土壤中銫137的變化(主要因為核爆炸後放射性塵埃的沉積)出奇的一致,這正好說明了葡萄酒中銫137放射性的變化反應了人類不同時期核爆炸對環境的影響。反過來講,假如知道了葡萄酒中銫137放射性,就能透過這個函式關係推匯出葡萄酒的出產年份。
更妙的是,因為銫137放射性很強,能夠輕易穿透厚厚的玻璃瓶壁。因此科學家們只需要證明玻璃瓶和木塞並不存銫137,然後就可以在不開啟瓶子的情況下直接對葡萄酒進行檢測。在2000年有一個系列叫做Margaux 1900和Lafite 1900的葡萄酒出售,每瓶高達3000歐元。科學家拿來做了銫137放射性的測試,結果發現其放射性都比較高,推測出產日期其實應該在1963年左右。與此同時,科學家利用碳14對這些葡萄酒進行測定,獲得了一致的結果。這就證明了用銫137來檢驗葡萄酒的出產日期是可行的。
當然,這個方法還是有一定侷限性的。比如早於1950年的葡萄酒,因為之前沒有發生人工核爆,所以基本不含有銫137,這樣的話就很難分辨;而即便是1950年以後的葡萄酒,在低銫137放射性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多種年份的可能性。而那些諸如澳大利亞等遠離核爆炸的地區所產出的葡萄酒,似乎也很難利用這個方法來鑑定。
最近,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利用檢測葡萄酒裡面的鉛210的放射性來判斷其出產日期。與銫137不同,鉛210來源於空氣中氡的衰變,然後落到地上進入葡萄以及葡萄酒,根據鉛210進一步衰變導致其在葡萄酒中放射性的變化來判斷其出產日期。這樣的方法相對於銫137更具有普遍性,但是有不少問題仍未解決,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腳底下科幻
小莊
斯皮爾伯格接近枯涸的大腦帶來一部《世界之戰》,依我看,他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愚弄都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影片中那些嗜血的金屬怪物沒有任何特點,來路身份仍然徘徊在矇昧時代——只模模糊糊提及它們是蟄伏於地球內部數百萬年之久的外星人。路數何等老套!可見斯導演的觸覺未曾與時俱進。
不過這裡傳遞出來一個資訊還是耐人尋味的:毀滅性災難從地下冒出來,人類對僅僅隔著幾層岩石的未知世界充滿不安和畏懼。換句話說,你永遠也不知道腳底有多少危險。除了可怕的生物,還有什麼在等著你我?
地質學研究尚未發展起來的早期,人類對於地球的內部構造瞭解甚少,不知有殼,無謂幔核。根據羅素所著《科學與宗教》考證,神學上6000年濃縮地球歷史的霸道做法迫使“災變說”的“水成論”在解釋地殼形成中佔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因為這麼短時期內要一層層敷上那些沉積岩和熔岩,絕非易事,只有讓大洪水之類災難頻頻發生。不過到了18世紀,情況出現近代意義上的轉變,看重火山與地震的火成論派與水成論派吵得不可開交。
此時,具有科學思想的先驅意識到,和我們人一樣,用來居住的這個星球同樣有著不安分的內在,打個噴嚏都將直接影響居民們的命運。種種猜測幻想也不再停留於《神曲》中的煉獄,1864年儒勒?凡爾納就饒有興致地讓幾個人掉到了火山口裡面去(《地心遊記》)。但他筆下未進入噴發狀態的火山卻是不可想象之舒適,溫度表測出來15度,估計深度撐死不超過幾十公里。
凡氏儘管想象力非凡,仍然為學科進展所限,今人只能不勝遺憾地給這位“科幻之父”頒發一份“地殼旅行完成證書”,至於地心,等待來人吧!
來人便是幸運的埃德加?里斯?伯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人猿泰山》的作者),他寫過一本《在地核中》(At the Earth’s Core),裡面有一段闡述,說明所掌握的相關地質知識已經比較豐富了——
D*id Innes向Abner Perry博士提問:“地殼到底有多厚?”
後者回答:“關於這個問題,有多少地質學家就有多少說法。一說30英里,根據是地熱,因為地球內部每增加60~70米的深度,溫度就將升高1度,30英里處的溫度足以熔化任何物質;一說800~1000英里,因為地球表面的運動和震動需要它(假設完全為固體)至少有那樣的厚度。兩種答案你自己選吧。”
Perry博士提供的兩個選項其實各有所指:1897年,德國人維歇爾特(Wiechert Johann Emile)提出地心之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