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朱家的事情,先生不必為此多慮。”隨即示意左右把文房四寶交給方孝儒,說道:“我的即位詔書,非出自先生的大手筆不可。”方孝儒接過筆硯後,狠狠地甩在地上,斬釘截鐵地說:“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終於被惹惱了:“你不怕死,難道你就不怕被誅滅九族?”方孝儒回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勃然大怒,他沒有想到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竟敢如此強硬頂撞他。盛怒之下,朱棣當場命人用刀把方孝儒的嘴割破,一直割到兩耳根,然後又關回監獄。
隨後的日子,朱棣開始大肆逮捕方孝儒的宗族門人,每捕到一批人,都讓他們一個個從方孝儒眼前走過,方孝儒心中雖痛,可他卻假裝鎮靜,頭都不抬。朱棣把方孝儒的九族全部捕獲之後,方孝儒仍不肯降服。此時,怒火中燒的朱棣已完全失了理智,他瘋狂地將方孝儒的朋友、學生乃至一切與方孝儒有關的人單獨列為一族,與九族加起來合稱“十族”,共計873人,當著方孝儒的面,全部磔殺(砍成碎塊)於市。方孝儒是最後一個受刑,被磔殺於聚寶門(今中華門)外。行刑前,他還寫下一首絕命詞:“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庶不我尤!”如今,奉天門遺址遺存的的一塊丹陛石上有一塊深紅的顏色,傳說是被方孝儒留下的血跡染紅的,人們至今還把它叫做“方孝儒滴血石”。
為了收復人心,使這些儒生心服口服,明成祖倡導修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他的歷史功績之一。剛即位,他就下令編纂一部大書:“你們要根據我的意思,編纂一部自有圖書以來,包括經史子集、百家之書的,包羅永珍的大規模叢書。收書越多越好,不怕規模大。”他心中的藍圖是,編纂一部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質量最好的大型圖書。
參加修纂的有全國的各種一流人才。由學術大師姚廣孝為總裁,包括名儒、名士、名醫、名僧等,共計2169人,參與修纂。後勤安排得很周到。禮部負責在全國選拔抽調人員,從各地收集所需圖書。光祿寺則負責修纂人員的食宿。在修纂過程中,明成祖經常檢查,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一次,他發現宮中所藏圖書不夠用。他說:“世人家稍有資產的,都想多買書,朝廷怎麼可以缺少圖書呢?”於是,他命禮部派通曉圖書典籍的有才之士,到全國各地去搜購圖書。不問書價,再貴也買。這一次大規模地購書,對高質量地完成本書的修纂,起了關鍵作用。
經4年奮戰,到1407年,編修工程告竣。全書共22877卷,計11095冊。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圖書8000餘種。種類包羅永珍,計有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戲劇、小說、技藝等項。明成祖命名其為《永樂大典》。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書。
但朱棣又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野心勃勃的皇帝,不僅有建立世界帝國的野心,也有建立世界帝國的國力。永樂皇帝治下的明帝國在政治野心、經濟實力、軍事技術等方面,都佔有絕對的世界優勢。他登基後,即開始了一個擴張的時代。向北,永樂皇帝五次御駕親征蒙古部落,將中國北疆擴充套件到克魯倫河與黑龍江;向南,帝國的20萬軍隊征服越南的阮氏王朝。如果說明朝在民族認同上是對宋朝的復辟,那麼在帝國政治上則是對元朝的繼承。如果說洪武皇帝朱元璋重建了宋帝國的疆土,那麼永樂皇帝朱棣則重建了元帝國的疆土。永樂年間突然開始向海洋擴張,實際上是忽必烈海上遠征的繼續。鄭和下西洋,正是明帝國四面擴張的一個方向,說明永樂皇帝治下的中國不僅有漢武唐宗氣象,而且也不再滿足於陸上帝國,還要建立海上帝國。
古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日出入行》,歌頌東方升起的太陽,詩人這樣唱道:“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也許15世紀初的朱棣才真正領略到了什麼叫“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什麼叫與太陽同在、擁抱光明的一腔豪情,太陽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太陽推動四時運轉,萬物更新,太陽就是創新的動力、生命的象徵。於是他要做一個人間的太陽,他要將東方文明之光的火種灑向浩瀚的海洋,撒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他剛即位,就派侯顯出使西番(西藏、尼泊爾、印度),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