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這種情形卻屢見不鮮。
要特別指出的是,成人也會說這類話。因為這種話,事實上應是在幼兒學會說“媽媽”的同時,就已經學會的語言。而發生在成人身上時,便表示這種人不會考慮對方的立場,一心只希望顯示他自己的存在,才會開口閉口話題都圍繞著“我”打轉。
說這些話的人既已成人,為什麼仍使用這類語言?這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時期。幼兒在哺乳時期,與母親之間會有一種身心合二為一的安全感,到了斷奶時期,這種感覺就會受到威脅。斷奶時期的幼兒,為了免除這種受到威脅的不安,會想辦法尋回以前的安全感,正好這個階段是他們開始學習語言的時期,所以他們第一句會說的話,大概都是“媽媽”,因為呼喚母親,正表示其需要安全感。
此外,孩子學會“我”這一類的語言,是為了向母親提醒他的存在,想從母親那兒尋回以前的安全感。而這一時期的孩子,如果沒有母親的悉心照顧,便無法生存,所以可以說與母親有密切的依存關係。
因此,幼兒強調“我”,以便從母親那兒得到安全感;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為獲得安全感也頻頻使用“我”。但在成人的世界中,慣用這種詞彙的人,就表示想向對方誇耀自己的成就;同時,想用這種話,較易讓對方確認自己的存在。
換句話說,在你面前的這個人,正在期望從你那兒得到一句讚揚,只要你說句“嗯!不錯”、“原來如此”,就可以滿足對方的期望,對方的存在只要被認同,就能夠心滿意足。
因此,如果我們要與這種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就絕不要忽視對方,甚至露出厭煩的表情,因為一旦對其表示不耐煩,對他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
通常,成人後仍對自己的存在沒有自信的人,由於無法與環境保持協調,所以多半有與圍圍環境對立的傾向,以便確認自己。但相反地,能確認自己存在的成熟之人,就能夠適應環境,也就不會經常強調“我”這個字眼。
經常把“我”掛在嘴邊的人,並不代表他們對別人採取強迫的態度,只是由於尚停留於幼稚階段,為了強調自己,所以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存在。
言必稱“絕對”未必真絕對
20世紀上半葉,人們還認定“人類絕對不可能登上月球”,沒想到後來我們親眼目睹了航天員在月球上行走的情景。
“絕對”的含義原本是強調某件事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極端程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絕對”所表達的意思,卻減輕了其原來所具有的強烈程度。
比如說,在公共汽車上,我們經常可聽到女中學生不加考慮地一再使用這個字眼。另外,在工作場所,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動不動就說:“我認為絕對只有這個辦法可行……”
有種人他的綽號就可以叫“絕對先生”。其實,根本沒有人相信他的“絕對”,因為每每他的絕對,總會被其他人想出辦法來推翻。
經常愛說“絕對”的人,大半都自一種愛自己的傾向,一旦自己的過失遭到別人糾正或指責時,為了隱瞞自己內心的不安,他就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利用“絕對只有這個辦法”的說法,企圖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基於此點,我們就可明瞭,這種人所以有“絕對”,不過是在坦白地告訴別人:“我的能力僅止於此,所以除此法外別無他法。”由於這種人的想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他們只能依自己主觀、狹隘的視野,想出一些不適用的想法,而且通常不會產生很大的效果。
田於這類人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為他人設想,一切的想法都是獨斷、自我的,所以這種人可說是目中無人的傲慢人物。
此外,使用“絕對”除可作為其愛自己的證明或防衛性的藉口外,也可作為自己有過錯時的擋箭牌。例如,“從今以後我絕不再犯”,借立誓使自己免受傷害。但這種人的“絕對”是最靠不住的,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絕不可能不再犯,為了掩飾自己的這種自知之明,所以才在不知不覺中又說“絕對”。
再看,“絕對”也往往是男女交往中的甜言蜜語,例如“我絕對不離開你”之類的話,當然這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雙方在交往一段時間以後,為傳達彼此深厚的愛情,也會使用“絕對”一詞,但這與信口表達的“絕對”是大相徑庭的,已成了一種真心相許的肺腑之言了。所以,男女在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別輕易用“絕對”一詞。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動輒抱怨是心理幼稚的表現
我們常可聽到,有人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