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鐘山腳下進行,面向鐘山祭祀,而不是站在鐘山頂端祭祀。包括春耕大典,也是在鐘山腳下進行的。
相比於葉應武登基大典的時候,現在的鐘山經過後來的不斷基建,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佇立在鐘山頂端的大明天壇,沿著鐘山山體,英烈祠、祖廟以及無數大大小小的英烈墓碑依次排列。再加上鐘山周圍青山環繞,浩浩大江在青山下奔流東去。
這裡是鐘山,是大明南京城的象徵,也是整個日月大明王朝的象徵。
所有的墓碑整齊排列,有如沿著山體展開的佇列,他們生前曾經為了大明浴血廝殺、死不旋踵,犧牲之後也享盡哀榮,葬於此山之上,眺望大江、眺望南京城,也眺望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
因為這裡大多數的墓碑都是衣冠冢,有的甚至只是埋下來將士戰死處的一抔黃土,但是當人看到那墓碑上紅色勾勒的大字時候,還是會想起這一個個曾經鮮活存在的生命,想起那一道道在血火中拼殺的身影。
葉應武拾階而上,身後禁衛將士和官員們都保持緘默。
英烈祠和大明祖廟分列左右,寓意為大明拼殺的將士英烈,身份地位等同於大明列祖列宗。而在這兩座廟宇中間夾著的道路,便是直通山頂天壇的道路。站在英烈祠前的禮部官員將手中香遞給葉應武。
葉應武接過來,先行左轉,走到英烈祠前。
英烈祠正中間供奉的是前宋嶽武穆王,仿照西湖棲霞嶺下嶽王墳武穆王造像而塑造的武穆王按劍坐像,正在英烈祠中央。武穆王目光炯炯,直對著前方,如果這造像是活人,他能夠清晰的看到洞開的大門外面,萬里青山大江。
而在武穆王的頭頂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鐵鉤銀劃。
而在這巨大造像兩側,是無數的牌位,包括自秦漢以降青史留名的名臣大將,從秦朝的上將軍蒙恬到前宋堅持北伐的韓侘胄,數百文武的牌位,都在此處,與其說他們是群星拱月,倒不如說是和武穆王相映成輝。
葉應武默默看著武穆王,也看著這周圍的所有牌位,輕輕呼了一口氣。深深的一躬身,然後將手中香插入香爐當中。
所有的官員和禁衛都跟著葉應武的身影,深深躬身。
陳宗禮無聲的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葉應武跟著他的腳步走向山頂天壇,而所有的禁衛和官員都在英烈祠前等候。
祭天用的極品都已經擺好,葉應武伸手按著佩劍,向下俯視。
鐘山下,黑壓壓的人都面對他這個方向,抬頭看著,看著這蒼天。
這一刻,鐘山彷彿就是天地支撐,站在鐘山上的葉應武,就是大明的天!
陳宗禮緩緩展開祭文,開口朗讀。
這祭文葉應武之前有所過目,所以並沒有怎麼在意,更何況她現在更在意的,已經不是祭文說什麼,也不是周圍的江山風景如何。
英烈祠的香火在嫋嫋升起,無數的軍民在山下翹首以待。
葉應武閉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氣。
三百年,三百年的等待,三百年的夙願,三百年的夢想,就在今朝。
自己來到這個時代這麼長時間,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在北方陰雲籠罩下生活了三百年的華夏,也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再也不會有本來應該發生在十年之後的崖山十萬軍民蹈海,再也不會等到百年之後才有淮上布衣揭竿而起重開兩宋天,再也不用等到漢人第一次被異族征服才知道屈辱的滋味!
三百年來,山河萬里,多少遺民淚盡胡塵裡,以至於看到有南方使者前來都會忍不住上前問詢“王師幾日能歸”。
三百年來,大江南北,多少將士前赴後繼,只為了不再受屈辱和壓迫。只為了保護身後這一方最後的華夏淨土,只為了保護父老鄉親和自己的妻兒老少!
三百年來,多少文武忠貞之士為了這個宏願,和敵人拼搏廝殺、和對手鬥智鬥勇,最終就算是化為一掊黃土都要守望這一方天地,將自己徹底融入萬里山河當中!、
原本晴朗的天空,已經被雲朵遮擋了太陽,大風呼嘯,早就沒有了春風應該的溫柔細膩。彷彿成千上萬戰死的英靈在天空上舞動、咆哮;彷彿三百年來所有壯志未酬之士都在那九霄之上看著鐘山;彷彿千年來所有華夏文武豪傑,都在冥冥之中默默凝視,凝視著這三百年來華夏民族的再一次浴火重生,再一次崛起!
日月大明,普照世間。
雖然陳宗禮已經年邁,但是從老人口中發出的聲音依舊洪亮,聲振林樾。一字一句,重重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