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於閒下來。可那木工傢什,他終究捨不得丟棄。幾次遷居,他仍執意要帶著。

那日,我遷居新樓房,父親在新居客廳裡左轉轉右轉轉,沒有說話。

不料,雙休日我回家探望二老,臨走時父親叫住了我。他從角落裡拎出了三個馬紮,說:“莉,這是我給你們做的三個凳子。在茶几上吃飯,沒個矮凳子,不方便。”頓了一會,他又說,“看,我的木工傢什還是派上用場了。”

望著三個馬紮:白松木做的凳腿,被父親用推刨刨得溜光,散發著淡淡的松香味,凳面是用白色的厚帆布做成的。父親說,這樣比坐其他凳子軟和點舒服點。

晶瑩的淚光中,我彷彿又看到了美麗的木花在父親的推刨下開放,一朵,兩朵,三朵……很快鋪滿了一地。

。。

重陽酒,思鄉酒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悠,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母親喜歡聽老歌。尤其喜歡聽這首《九月九的酒》。

陪母親聽歌。當陳少華的那首《九月九的酒》的旋律如水樣在房間裡漫開時,母親傷感地嘆道:“唉,若是在廣西老家,九月九這天,又可以做酒了。”

“是做###酒嗎?”我問母親。

重陽佳節,有不少地方有飲###酒的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早在漢魏時期已盛行釀製###酒了。《西京雜記》就有“###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酒”的字樣。另一個古代典籍《荊楚歲時記》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酒,令長壽”。

當我這樣如數家珍似的對母親侃侃而談時,母親微笑著連連擺手:“不,不是###酒。是釀米酒。”

母親是廣西人。在沒有離開家鄉前,每年逢著重陽節這天,總要和我的外婆,釀製米酒。

她們把事先浸好的幾十斤糯米,放在灶上的大鍋蒸好,然後攤開在大大的竹簸箕裡,用筷子和勺子把米攪拌均勻,邊拌邊灑水,直到糯米飯散開冷卻,再把酒麴撒在上面,再攪拌均勻。拌好的糯米飯,是要裝在那種頭小肚子大的罈子的。壇口,則要用套著塑膠袋的裝滿沙子的布口袋封上。過個十天半月,掀開壓在壇口的袋子,清冽的酒香便在房間彌散開來了。

“知道為啥要在重陽節這天做嗎?是因為,重陽節這天的水特別好,氣溫也特別適合做酒。這是佔了天時地利啊。”母親解釋說。

母親講釀米酒過程的時候,一副沉醉其中模樣。彷彿已經將那甜而不膩、入口清香的米酒一口口喝下肚似的。

“不知道你的兩個妹妹,學會做重陽酒了沒有?”母親似在問我,又似自言自語。

我的兩個妹妹已遷回廣西生活工作十幾年了。

我默默地撫著母親的手,沒有再說話。我知道,母親又在思念家鄉,懷念已經去世的外婆,牽掛兩個出門在外的女兒了。

人老思故土。陽朔的象鼻山,肇慶的七星巖,風光旖旎的北海,故鄉小河邊的美麗的山花,美味的野果山捻子……這一切,母親總是在和我聊天時,不厭其煩的提起,又提起。

眼下,重陽節就到跟前了,我學著母親講述的方法,釀製了一罐米酒,準備帶回家和母親一起品嚐,聊以安撫母親那顆思鄉思親的心。另外,我要告訴她,明年暑假一定帶我回闊別多年的廣西老家,重飲思鄉酒。

紅裙子紅裙子

寫下“紅裙子”這3個字,那隻蟄伏了很久的記憶的蛹繭,瞬時間開裂,一隻蝴蝶破繭而出,她有一雙斑斕的翅膀。一邊馱著親情,一邊載著愛情。

平生有兩次穿紅裙子的經歷刻骨銘心。

三十幾年前,我穿著母親親手縫製的紅裙子,鮮亮地站在舞臺上,面對臺下那一雙雙好奇的期待的眼睛,聲音響亮地朗誦精心準備好的臺詞。

我是負責排節目的老師從幾十個學生演員中挑選出來的。能讓我擔當在舞臺上頻頻露臉的報幕員,大約也是看上了我的口齒伶俐、聲音洪亮和大膽心細吧。

“六一”文藝匯演的時刻到了,老師叮囑我,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最漂亮的衣服穿上(那時,學校沒有演出服裝的開支,一切都是自己想辦法),末了,還拍拍我的肩,補一句:你可是報幕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