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軍雖然全力反攻,可是形勢比人強,事實上國民軍四處遇敵,已成困獸。
15年3月間,國民軍苦戰各線,津浦線於16日被直魯聯軍攻下大名。京奉縣國民軍退出灤州,奉軍在大沽口截獲值250萬元之軍火。京漢線由於山西的閻錫山派商震出兵石家莊,將與直軍會合進攻保定。
3月22日李景林侄李書鳳率200敢死隊突入天津,與國民三軍巷戰,三軍戰敗,李軍佔領督署。天津士紳華世奎等與李書鳳商定天津善後辦法:(一)李暫委項惠年代警察廳長維持秩序,(二)迎李景林入津。當天晚上,李爽塏率馬隊由小站進入天津,赴鎮守使署佈告安民。23日李景林先鋒隊榮臻一旅由楊柳青小站抵津,立即分守督署車站四郊。由於炮火破壞,楊柳青鐵路須加修理,所以大隊直魯聯軍須待鐵路修復始可開來。李景林本人擬會合張宗昌一同赴津。
正當國民軍節節敗退,奉軍、直軍均向北京進迫之際,在北京的北洋名流乃發動和平運動。
3月15日王士珍領銜通電提出和平辦法六點:
(一)國民軍撤退返西北。(二)奉軍退回關外。(三)直魯軍退回山東。(四)吳軍不再前進。(五)魯豫兩省暫維現狀。(六)中央政局再議善後。
18日王士珍、趙爾巽、孫寶琦、汪大燮、胡維德、王芝祥、熊希齡等更通電各省呼籲和平。國民軍乃由張之江、李鳴鐘、馬福祥、劉驥、宋哲元等於20日通電響應。
同時前線之國民軍將領亦由鹿鍾麟領銜通電,略謂:
“一月以來兵禍綿延,軍民交困,內憂外患,枝節橫生,瞻望前途,不寒而慄。但使各方開誠相見,不難立罷兵戎。聘老鹹電,本公正之眼光,作和平之指導,開示各節,敢不贊同。即當遵電飭令前方,先行罷戰,各退原防,靜待後命,以表示敝軍傾向和平之誠意。”
此兩電發出以後,前線國民軍京奉、津浦、京漢三路,均即日撤兵。張之江、李鳴鐘、鹿鍾麟、馬福祥等,又電王士珍等,謂尊重諸公意見,次第將各方隊伍撤退,務求和平解決,惟各方是否一致,殊難揣測,請繼續勸導,共釋干戈云云。22日下午,王士珍等調人議決:(一)對張之江等通電,轉電張作霖、吳佩孚等,請速撤回原防,務勿追擊,靜待和平解決:(二)京師治安,通知鹿鍾麟、李鳴鐘,請切實維持。
北京父老致吳佩孚、張作霖等之電文,略謂:
“國民一軍撤回原防,開發西北,於十九日起實行撤退。和平前途已有端倪,望容納前電,飭前敵各軍停止前進,擇定地點派遣代表,商榷善後事宜。靜洗甲兵,重修禮讓。”
另電孫傳芳、閻錫山,謂:
“頃電吳張,停止軍事,兩公愛國,諒有同情,乞加勸告,促成和平會議,以安大局。”
21日國民軍下前線總退卻令,集中天津總車站,乘火車退回北京。
國民軍守灤州的唐之道撤回通州,22日鹿鍾麟、鄭金聲率總指揮部回北京,當晚孫嶽亦率衛隊回北京,韓復渠部退高碑店,鄭金聲部退密雲、懷柔、順義,李鳴鐘駐旃檀寺,仍以北京警察總監名義維持地方秩序。京漢線方振武部退保定、魏益三部退易縣。
國民軍以楊村、馬廠為第一線,設收容隊。廊房、香河為第二線,黃村設總兵站。門致中為京奉線掩護司令,韓復渠為津浦線掩護司令。熱河宋哲元亦撤兵向凌源西退。
孫嶽宣佈“自解直隸督軍本兼各職”。理由是因八國通牒加辱,當局慘殺學生,所以解職以促當局的覺悟。其實只是因為天津已放棄,不能在北京遙領。
國民軍希望以停戰和談來爭取時間,同時儘可能在兵略上不放棄北京,先在廊房、楊村附近作保衛北京的最後一戰,如果擋不住,則全力據守南口以北。
二三七、吳拒馮系投靠
15年3月間馮玉祥離平地泉宣佈出國赴俄,於23日抵達庫倫。代馮出任國民軍第一軍司令的張之江卻請辭西北邊防督辦和察哈爾都統,並保李鳴鐘和鹿鍾麟繼任。北京閣議覆電慰留。25日國民一軍將領一致擁護張之江,張不得已勉強主持國民一軍大計,所謂大計就是固守京畿,倘無和平辦法及正式交代,決不放棄京畿。倘欲國民軍讓步,須透過和平途徑,武力壓服決不接受。這都是國民軍中鷹派的主張。鷹派的代表人就是鹿鍾麟,他認為國民軍以前應付灤州、滄州、保定、朝陽、大同各戰線都能支撐,現在縮短了戰線,怎麼不能守一個北京城。當時國民軍的兵力共有步兵十一師,除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