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熱”的政治家,處處尊重多數人意見,虛懷若谷。當時革命陣營裡流行一種:“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的淺薄意見,孫中山先生遂通電宣佈:“袁若表示贊成共和,當以總統相讓,但須南下就職。”
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看到一般革命同志只注意選總統、組內閣、制約法,和他所規定的革命方略:“三年軍法之治,六年約法之治,然後進入憲法之治”,完全背道而馳。加上獨立各省各自為政,散漫而無組織,革命軍力亦不夠強大,財政情況更無把握,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組成一支強大有力的革命武力北伐,將袁世凱的北洋軍摧毀,是很不可能的,於是他也轉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革命暫時告一段落。他看到自己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後,袁焦躁不安,逼唐紹儀辭去和議代表,因此他為了促使袁能堅定地參加革命陣營,乃在自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即主動地致袁世凱一電,電雲:“北京袁總理鑑: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袁這時對孫中山先生誠意還將信將疑,所以在孫中山先生就職的次日(元月二日)覆電大打官腔,電曰:“孫逸仙君鑑:蒸電悉。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慚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鑑為幸。”孫中山先生擔心袁仍搖擺不定,因再復一電,以釋誤會,電曰,“袁慰庭君鑑:鹽電悉。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鑑之,若以文為誘致之意,則誤會矣。”孫中山先生這個電報的誠懇,簡直是對袁指天誓日,只要袁能把清室推翻,他即以總統一席相讓。袁世凱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已得結果,所以剩下來便是對清皇室如何處置了。
本來,早在獨立各省代表到漢口開會時,便已決定議和綱要四款:(一)廢除清朝政府;(二)建立共和政體;(三)清帝優給歲費;(四)以人道主義待滿人。所以對於清皇室的優待,是不成問題的。當袁對自己地位問題有了保障後,便就清皇帝和皇族優待條件尋求協議,有了這個優待條款,他便可以脅迫清室退位。
廿九、南京臨時政府
辛亥年十一月初二日,孫中山先生由歐洲返國抵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由廣州趕至香港迎候。胡對於當時的革命形勢自有一套看法,因此主張孫中山先生不要北上,留粵主持一切。他的理由是:
“當前的革命形勢,滿清垮臺已無問題,可是袁世凱則是革命最大阻力。袁的問題不僅是他本人為一奸雄,加上他還有北洋系的四鎮兵力,這四鎮兵力無疑的乃是當前最富戰鬥力的部隊,所以袁的勢力至少可以達到武漢,甚至湖南,而廣東對北洋軍來說,因為距離較遠,鞭長莫及,自可埋首建立一支反袁的革命部隊。目前姚雨平已組成勁旅,不過人數不多,若有半年時間,簡練民軍,全力擴充,則五六萬精兵不難組成,以此和袁一拼,才有必勝把握。所以先生目前以留粵為上策,因為現在赴上海,必被擁為總統,這個總統沒有能戰的兵卒,一定受制於袁,對革命事業是無補的。”
胡的意見很正確,可是孫中山先生卻更有卓見,孫先生說: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革命不是靠堅甲利兵,如果我們不能登高一呼,身入虎穴 ,那麼人民所仰望於革命志士的是什麼呢?我們如果能以和平收革命全功,則是開世界革命的先河,何必先在家鄉練兵。目前的形勢是急需要一個革命政府以資號召,如能建立一個政府,則滿清必然傾覆,袁世凱也不可能抗拒。我們是革命同志,應該示人以誠,信任別人,不宜先預防他人不服,而一意謀以武力取天下。”
胡漢民、廖仲愷都被孫中山先生偉大抱負和開誠胸襟所感動,胡表示願隨孫先生北上。這時追隨孫先生同赴上海的還有吳敬恆、馬君武、張繼等。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先生一行抵達吳淞,上海方面革命黨人陳其美、黃興、汪兆銘等均在碼頭歡迎,大家相見狂喜,竟至擁抱跳躍。
孫中山先生抵滬後下榻愛儷園。初七日召集最高幹部會議,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