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憲兵入參議院拘所有同盟會議員。
2月14日孫大總統率文武官員往祭明孝陵,秘書長鬍漢民則稱病留府,草擬諮文將建都北京案退交參議院複議。於是參議院臨時變更議程,首先討論此案,爭論仍極激烈。同盟會籍參議員某君且痛言此案如不獲透過,則將身殉會場。投票表決結果,以19票對8票的多數,決議臨時政府仍設南京。
表決後孫大總統才祭陵完畢,一場國都風潮始暫告平息。
在這兩次國都表決時,直隸、奉天、江蘇、雲南、陝西、山西六省的議員始終投票主張建都北京。
清帝退位,改朝換代,中華民國正式取代清王朝。臨時政府參議院接受孫大總統辭職,並以17票一致透過,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到此時止,問題的重心便落在袁世凱願不願到南京就職了。在革命同志看來,袁世凱雖不是理想的民國元首,可是他已履行了逼迫清帝退位的工作,革命黨人都重然諾,所以只有遷就事實,選袁代孫。如果袁能脫離封建官僚遺毒甚深的北京,加上還有國會的牽制,同時正在起草的《約法》是採取內閣制,有這種種因素,總統便沒有什麼實權,袁當總統後總不致會太背叛民國的。這當然是一種天真的想法,袁是個純粹講實力政治的人,卅年政治生涯的起伏,使他相信必需要有實力才能談政治,他怎肯離開他的老巢——“北方”,怎肯離開他的資本——“軍隊”。他心目中既無中華民國,更談不上國會和《約法》,所以他的私心,根本就未考慮過到南京去就這空頭的大總統。因為他認為叫他南下是調虎離山,所以他在2月15日給南京方面的電報,就明白地表露他不肯南來。原電曰: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各省都督、各軍隊長鑑:清帝退位自應速謀統一,以定危局,此時間不容髮,實為惟一要圖,民國存亡胥關於是。頃接孫大總統電聞,提出辭表,推薦鄙人,囑速來寧,並舉人電知臨時政府,畀以鎮安北方全權各等因。黃陸軍總長暨各軍隊長電招鄙人赴寧等因。世凱德薄能鮮,何敢肩此重任?南行之願,真(十一日)電業已宣告,然暫時羈絆在此,實為北方危機隱伏,全國半數之生命財產萬難恝置,並非因清帝委任也。孫大總統來電所論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極為正確。現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一層無足再論。然總未遽組織者,特慮南北意見因此而生,統一愈難,恐非國家之福。若專為個人職任計,舍南而北實有無窮窒礙:北方軍民尚多紛歧,隱患實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遽引互牽……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反覆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今日之計惟有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立即退歸田裡……決不欲以大總統問題釀成南北分歧之局……已請唐君紹儀代達此意…………袁世凱鹹(十五日)”。
袁世凱有很真實的理由不能南來,其一是各國駐華外交團的意見;其二是北方的軍隊;其三是滿蒙兩地的不穩。所以他在鹹電中竟使用攤牌式的口吻如:“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如:“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即退歸田裡。”云云,這種語氣不僅是要挾,而且簡直就是挑戰。
袁世凱最大的憑藉就是全國人民都不願再有戰爭和流血,人心厭亂,認為清帝已經退位,凡事可以用和平手段達成,因此袁的予智自雄面孔並沒有引起反對,只是孫大總統認為無論如何還要堅持袁的南來。所以南京臨時政府乃於2月18日派出教育總長蔡元培為歡迎專使,參議院副議長王正廷、外交部次長魏宸組、海軍顧問劉冠雄、前議和參贊汪兆銘、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長宋教仁、陸軍部軍需處曾昭文、步卅一團長黃愷元為歡迎員,偕同袁所派的代表唐紹儀前往北京迎袁南下,並將歡迎人員名單電告袁氏。
迎袁專使蔡元培等一行,於2月21日由上海啟程,26日抵天津,27日抵北京晉見袁世凱,面陳孫大總統手書,勸袁南下就職。函曰:
“慰庭先生鑑:文服務竭蹶,艱大之任,旦夕望公。以文個人之初願,本欲借交代國務,薄遊河朔。嗣以國民同意,挽公南來,文遂亦以為公之此行,易新國之視聽,副輿人之想望,所關頗巨。於是已申命所司繕治館舍,謹陳章綬,靜待軒車。現在海內統一,南北皆有重要將帥,為國民之心膂,維持秩序之任,均有所委付,不必我輩簿書公僕,躬親督率。今所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