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系應朝鮮之請。這時日本首相是伊藤博文,外務大臣是陸奧重光,他們採取了斷然處置,一面奏請日皇裁可出兵,一面把議會解散,並派日本公使大鳥圭介乘坐軍艦八重山號馳抵仁川,並率400人前往漢城,另派六艘兵艦停泊漢江口。清朝出兵是以朝鮮忠清道的牙山為目的地,目的在替朝鮮平亂;日本則是以漢城為目的地,目的在控制朝鮮全域性和挾持朝鮮政府。東學黨起義平後,日本陸軍源源而入,迄五月中旬,日軍已達8000人,均馳屯漢城周圍要害,為陸軍少將大鳥義昌旅長所率領的第九旅團。中國馳屯牙山的總數只有3000人。
此後有將近兩個月時間,在清廷方面只是希望中日同時撤兵,而日本則要求中日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日本目的是求得一個開戰口實。
袁世凱回國是六月十五日,六天後(廿一日)大鳥即率兵包圍王宮,擄去國王,擁大院君主政。廿三日朝鮮的新政府宣佈“朝鮮自主,不再進貢”,第二天又矯詔請日本驅逐中國駐牙山的軍隊。
袁世凱迴天津向李鴻章報告日方在朝鮮情況,李乃知中日兩國非戰不可,六月廿二日一面電令牙山速備戰守,另派馬玉昆的毅軍、左寶貴的奉軍、衛汝貴的淮軍和盛軍、豐陞阿的盛軍,合共廿九營,1.4萬人由陸路渡鴨綠江入朝鮮。
六月廿三日發生了豐島海戰,濟遠、廣乙兩艦掩護高升(英輪)和操江兩船儎防兵兩營增援牙山,日艦吉野、浪速、秋津洲來襲。廣乙、濟遠均受重傷,操江被協懸白旗,為日艦秋津洲掠去,高升船拒絕投降,被日方魚雷擊沉。
牙山外援繼絕,日軍遂大舉進攻,聶、葉兩軍苦鬥,且戰且退,七月廿一日繞過漢城退抵平壤。葉志超竟向清廷謊報戰功,宣稱斃敵無算。捷報傳到北京,清廷大加獎賞,命葉統率各軍駐節平壤。各軍鹹知葉戰敗謊報戰勝,對清廷命葉指揮排程極不滿意,葉也內愧,不敢指揮,於是平壤的清軍便各不相屬。
七月初一,中日兩國同日宣戰,第二天李鴻章所派四路大軍始抵平壤。
平壤之戰正式爆發於八月十六日,戰鬥只一天平壤即告陷落。清軍最勇者為馬玉昆部,死難最烈者為左寶貴部。清軍陣亡2000餘人,被俘數百人,城內所有兵械、餉糧以及公文密電均為日軍所有。敗軍直奔500裡,退過鴨綠江,朝鮮全境遂落入日軍手中。
平壤陸戰結束後,八月十八日爆發了黃海海戰,這場海上主力戰僅歷時半天。
清朝北洋海軍由提督丁汝昌指揮。丁汝昌是淮軍老人,甲午春間,海軍剛好大檢閱,閱兵後不久戰爭爆發。照理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怎知清朝海軍除了船多噸位多外,一無所長;戰艦既陳舊,防炮鋼板又薄弱,速度也慢'奇·書·網…整。理'提。供',所有官兵都攜家帶眷住在陸上,把兵艦當作一個衙門,點卯應糧,而海軍經費則全部移去修建頤和園,這樣的海軍,怎能一戰呢!
中日海軍在黃海上相遇,清海軍排成人字形,張開兩翼以待敵艦;日本海軍則排成一字形,相機變化以爭取有利形勢。丁汝昌乘坐旗艦定遠號督戰,他用望遠鏡一看,見日本艦隊如一字長蛇,遂下令開炮,冀圖把對方的陣形打散,可是兩軍之間的間隔還有九海里,因此清軍的炮彈大多數落在海面,激起了無數浪花,打死了無數魚蝦。日本艦隊這時並不還擊,只是開足馬力前進,去抄襲清軍的背面。日本海軍統帥是伊東祐亨,他命令日艦駛入大炮射程以內,才下令開炮。日炮都是大口徑,日艦速度又快過清艦,於是在日炮集中轟擊下,清軍超通艦首被擊沉。清軍這時慌了手腳,陣勢也亂了,一場激戰,前後僅只四小時,清艦隊慘敗,超勇、揚威、致遠、廣甲四艦被擊沉;經遠、廣丙被俘;剩下定遠旗艦和鎮遠、來遠、濟遠、平遠等艦狼狽逃回旅順港,不敢出戰,黃海的制海權遂全部由日本海軍所掌握。
日軍在陸上和海上都已獲大勝,但是它並不滿足,在朝鮮的日軍攻佔平壤後,繼續向鴨綠江南岸推進,而清朝的大軍則蝟集九連城,清廷下旨逮問葉志超,另派宋慶總統各軍。宋慶是湘軍系統,但資望甚淺,各軍不願受其約束。這時清軍合起來不下70餘營,但宋慶無法指揮,又非善戰驍將,胸中毫無韜略。大敵當前,他竟不以重兵扼守鴨綠江沿岸,阻截日兵渡江,僅以少數哨兵據守江邊。光緒廿年九月二十六日(1894年10月24日),日軍強渡鴨綠江,宋慶只得放棄九連城,倉皇退卻,日軍乘勝急追,又占鳳凰城和摩天嶺;另一支日軍則由新義州渡江北上,攻陷安東、岫巖州、析木城、直逼海城,截斷了清軍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