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e。 }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修復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也就是現在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至此,關於四羊方尊的曲折經歷算是告一段落,這一修復案例也被載入資料寶庫中。

尊其實就是早期的酒器,四羊方尊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

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是很大的。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物件。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了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

而第三類,經常在地下被挖掘的則兵器了,駱天將話題扯到這方面來,謝明與劉大川很是興奮,畢竟駱天與他們許久沒有交流過了,今天是難得的機會,再看駱天一幅並不急著走的樣子,謝明也樂得與他交談:“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鑄造武器非常講究。尤其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佩劍都是寶劍,而這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此外,很多人也非常喜歡劍,所以打造出的刀劍往往是精品。他們將劍等兵器看做寶貝,死後也不捨得離開,所以很多寶刀、名劍都跟著主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以延續他生前的榮耀。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便是如此。都把自己生前用過的兵器帶到了地底下。”

駱天一邊檢視那些古董,一邊與謝明交流,若是有別人看到了,肯定會批他工作不專心,可是駱天十分有把握,謝明與劉大川也是見怪不怪了。

越玉勾踐劍雖然已深埋於地下兩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二十餘層紙一劃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可與其相媲美的則是“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矛被人們稱譽為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璧”。

而兩者都出土在楚墓,對於這一點的巧合,些考古學家和史學家認為這是禮贈和賞賜的緣故。由於吳越出寶劍,故在吳、越兩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勾踐劍與夫差矛作為貴重的禮物而送到了楚國。

但是,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是出於戰爭和掠奪的原因。在歷史上,戰爭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而吳戈越劍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徵或者戰後的戰利品,也隨著戰爭來到當時的楚國。還有人認為,歷史上楚越曾有姻親,楚惠王之母系越王勾踐之女,所以作為陪嫁,勾踐劍留在了楚。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透過民間而流失到楚國,畢竟當時國家的疆域是非常小的。

至於這地藏寶物第四,就是水銀了,其原因自然是與傳說中秦陵裡的水銀池相關,在古代,水銀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製造鎏金青銅器,再加上其藥用,所以就成為了帝王陪葬物之一,駱天心中因為飛天的原因,在水銀的話題上就匆匆帶過去了。

陪葬寶物之五就是陶器了,之前參與高陵挖掘的時候,出土的就絕大部分是陶器,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後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從遠古墓葬中發掘的大量陶器來看,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外,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會經常發現陶俑的存在。這些陶俑形象逼真傳神,大多是模擬人、真馬製成的。

這地下陶器中,秦兵馬俑是最典型的代表,大約由八千件陶俑、陶馬組成,形態各異,個性十足。從個體比例來看,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體結構的一般規律。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古人所總結的關於人體比例搭配的規律,比如“行七坐五盤三半”、“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等等。

秦俑的燒製工藝精緻、準確、科學。在燒製技藝方面,秦俑模塑結合,以塑為主。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軀幹部分,用泥條盤築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其中,俑的頭部製作是最為複雜的:第一,用貼上的手段,將俑的頭後部塑成;第二,用貼上手段將耳朵、頭髮、髮髻等部分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