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刻而成;第三,運用刻的手段,將五官和鬍鬚刻畫出來。當然,這些僅僅是秦人在製作陶俑時的基礎工藝。

當分件製作完成以後,秦俑的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關鍵。秦朝工匠們發明了腳踏板。腳踏板是秦俑組合的基礎,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穩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體美感。組合工藝的第二個手段,就是用泥釘將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來。這一工藝必須在泥質未乾的狀態下完成,如果時間把握不好,很難將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後,經過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窯燒製了。秦人制俑大多選用優質的細黃土,再加上少許的石英砂。這樣燒出來的俑,不但泥質細膩,而且色澤純正。秦朝工匠們在秦俑出窯之後,均以不同顏色塗之,而在著色程式上,一般是按先塗生漆,接著敷白,然後平塗彩繪的步驟進行。儘管現在已經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從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殘留的色彩來看,兩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調色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正文 第一千二十六章 博山爐

第六樣則是玉冥器,以玉器來進行陪葬,血沁的存在正與玉器被拿來陪葬有關係,玉只有接觸到屍體,長年累月,才有可能形成血沁。【~都市…文學~ WwW 。dushiwenxue。】

隨葬的玉器也被稱為玉冥器。真正意義上的玉冥器是出現在周至漢這一段歷史時期。當時的人們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個竅穴,就能阻止真神出竅,防止元陽外洩,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出現了大量的玉竅塞、玉璧板,等等。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廣州南越玉墓出土的大批玉冥器,這些玉器是專門為死者特製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塊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與實用之物相區別。

而自漢以後,厚葬之風漸漸收斂,故而專門用於殮葬的玉器也漸為少見,而大多的墓葬則以死者生前所用的實用器物陪葬了。通常,專用的玉冥器有各種玉竅塞,如口含的玉、蟬、玉耳塞、玉眼蓋等。此外,還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豬,背後及胸前所墊蓋的玉璧板等。

玉冥器常常要被做成蟬、豬等動物的形狀,這是因為古人認為,蟬是從地下爬出來的,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故而,蟬被認為可以重生,所以玉蟬一般含在嘴裡。而豬則代表了農耕文化的金錢,而玉又價格不菲,所以古人經常用它來陪葬。

陪葬寶物之七就是神器,神器,是指古代用來通天以及與神溝通交流的器物,包含鼎、鼓、鍾、劍、斧、壺、塔、琴,等等。在出土的所有神器中,以博山爐最為受人關注。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 都市*文學 WwW 。dushiwenxue。 '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博山爐主要流行於漢代,而漢代人使用博山爐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古人以博山爐為神器,用此燒香祈禱以達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可以潔室除溼,怡人心脾;三是達官貴人有薰衣染被的習慣,用從國外輸入的蕙草薰香衣被,以顯示華貴。風愈演愈烈,帝王諸侯們又在香料之中新增催情的藥物,來滿足自己的淫慾。因此博山爐又成為的一種象徵。

“對了,這陪葬寶物的第八種其實……”謝明說道:“雖然是證實存在過的,可是總覺得有些不靠譜了,仙丹,仙丹其實一般是丹砂,黃金和白銀為主要材料,中國的煉丹之風自秦漢開始愈演愈烈,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更加盛行。因為士大夫階層信奉道教,沉迷於修道成仙,他們認為丹砂在煉製過程中,顏色、形態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和人的生老病死有聯絡的,因此,企圖從丹砂一類的礦物中煉製出仙丹來,以求長生不老、昇天成仙。葛洪在《抱朴子》中,就多方論證了神仙不死之道,主張以黃金和丹砂煉丹,以服食成仙。”

“陪葬寶物九是石器,陪葬品中的石器用料考究,有的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