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的園地。

但是,鮑姆加通雖然撞開了近代美學的大門,卻沒有走進去,而是在門口徘徊。在他那裡,審美仍然是一種認識,只不過比較迷糊罷了。用萊布尼茨的話說,就是“明晰的混亂的認識”。混亂,是因為沒有經過邏輯分析;明晰,則是因為呈現生動影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形象思維或者感性認識。這種思維和認識本身也是可以完善的,但是再完善,也是“明晰的混亂的認識”。鮑桑葵把它叫做“理性的畸形變體”,克羅齊則譏諷地把它叫做“那個沒有出路的既是假又不是假的逼真,那個既是理性又不是理性的巧智,那個既是理性判斷又不是理性判斷的鑑賞,那個既是感性的和物質的又不是感性的和物質的情感的迷宮”。鮑姆加通走不出這迷宮,他充其量只能是美學的教父。

近代美學真正的父親是康德。因為只有康德,才真正揭開了美的秘密,把美學引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和光明坦途。

康德美學是我們這個課程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要講清康德的美學,就得講清康德的哲學,而康德的哲學,唉呀,實在是太難懂也太難講了。康德的書,不要說他那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就是最“通俗”的那一本,《實用人類學》,也是很難讀的。我讀的時候,常常一不小心就走了神(笑)。和美學關係最大的一本,《判斷力批判》,說老實話,也是硬著頭皮讀下來的。因為那個不讀不行(笑)。如果照這個路子來講,我們這個課恐怕就上不下去。不但不能照這個路子來講,而且,也不能念康德的原文,唸了你們也聽不懂(笑)。所以我打算按照我的理解來講,而且只講他的美學,不講他的哲學。講美學的時候,也不念他的原文,只講他的意思。甚至也不完全是他的意思,有些也可能是我的理解,混在一起。這樣大家好接受些,當然也就不太“正宗”了。不過我們的目的,是啟迪智慧對不對?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那就不擇手段,不管正宗不正宗了。但事先要說清楚,寫論文的時候,可不能這樣。不能把我的話都抄上去,說那是康德說的(大笑)。正兒八經研究康德美學,還得讀他的原著,從他的哲學做起。

按照我的理解,康德的革命之所以是“哥白尼式的”,就在於他把從古希臘羅馬以來美學的出發點和方法論都顛覆了。在哥白尼以前,大家都想當然地認為地球是中心,太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自從有了哥白尼,我們才知道原來事情正好相反,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同樣,在康德以前,人們都認為美學應該先回答“美是什麼”,然後才能回答“審美是什麼”、“美感是什麼”。康德卻把它倒過來了。他把美學的出發點放在了審美和美感上,把美學的基本問題從“美是什麼”變成了“審美是什麼”。所以說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審美在康德那裡被叫做“鑑賞判斷”。鑑賞判斷這個說法是很有意思的。它看到了審美活動和人類其他精神活動,比方說認識活動、道德活動的共同點,那就是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一種“判斷”。“這朵花是美的”,這看起來是一個判斷句,和“這朵花是紅的”、“這個人是高尚的”一樣。正是由於這個假象,使人們誤以為美是客觀的,和紅、和高尚一樣,是屬於物件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審美判斷和事實判斷、感官判斷、邏輯判斷、道德判斷在本質上完全不同。人們之所以把他們混為一談,是因為沒有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分析,是一種“想當然”。做學問不能想當然,也不能搞“獨斷論”和“懷疑論”。康德對獨斷論和懷疑論都很不滿。他把獨斷論比作不講道理的專制主義,把懷疑論比作破壞秩序的遊牧民族,兩者都讓人討厭。康德主張批判。康德說的這個批判,和我們通常的理解是不同的。它不是批評、指責、訓斥。在康德這裡,所謂批判,就是追問知識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具體到美學,就是追問審美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說得白一點,就是把審美是怎麼回事,一點一點地講清楚,弄明白,而不是想當然。

為此,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了鑑賞判斷的四個契機,這就是無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二 美感的特徵(1)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一書,包括兩大部分:審美判斷力的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第一部分是他的美學。審美判斷力的批判這一部分,又包括兩個部分: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和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分析論也包括兩個部分: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我們要講的,主要是“美的分析”。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