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俺答汗與三娘子築歸化城,便保持了明朝與韃靼邊境數十年的和平。
王彥想了想不禁頷首,然後說道:“堵閣部的方略我看可行,但是除了幫蒙古築城之外,我們也要自己築城。李定國最近送來一份揍報,上面建議我朝在爪哇築堡與荷夷對持,孤看了他所提的堡壘,乃是當年徐閣部推崇的西夷稜堡,當初我朝沒錢建造,現在卻可以則要害之地,建造幾個試一試!”
草原上的河流和牧場就那麼多,王彥是想在重要的河流和牧場中心,建造一些只供軍隊駐紮的軍堡,就像那些西夷一樣,打一顆釘子在那裡,然後對周遭進行統治,甚至收稅。
(要腳踏車,求支援正版。)
第1261章遷民填遼
時間到共治六年之後,原來年年大戰的共治朝廷,終於從大規模的戰事之中解放出來。
這使得明朝開始有精力規劃起國內的產業和經濟,發展內政起來,讓戰爭逐漸淪為次要的地位。
雖說最近,明軍與金軍在蒲津關和潼關打了一仗,明軍又準備攻擊蒙古,南洋的戰事也還沒有結束,但是這些戰鬥都只是區域性的戰鬥,並不需要明朝全力應對了。
南洋那邊,荷蘭人在馬六甲的稜堡被圍困四五個月,還在死撐。
前不久,港內的荷蘭戰船,基本被明軍擊沉,陷入絕望的荷蘭人才開始尋求談判,他放了近千明人,但是並不願意放棄馬六甲這座堡壘,可能還需要再圍幾個月,這群荷蘭人才會無條件投降。
另外再明軍水師到達巴達維亞,也遇見了這種稜堡,因為陸師沒有過來,水師一時沒有辦法,便拿下附近的泗水,於此建立簡易的港口,並鑄造堡壘同荷蘭人對持。
抓哇一地,許多躲入山林的明人,得到訊息,紛紛向泗水彙集,近有萬人之多,一下就幫助明軍站穩了腳跟。
南洋的戰事,或許還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明軍已經佔據了主動,而且明軍將荷蘭人困在馬六甲後,明朝的商船早已重新駛向天竺。
當然,這存在危險,畢竟天竺南端有荷蘭人的據點,荷蘭人的武裝商船會於此出沒,但是海上貿易就是因為風險巨大,所以收益才讓人眼紅,驅使著人們前撲後繼的進行貿易,而且明朝的海上商船,也配了火炮,並非任人宰割之輩。
南洋的事一時未決,可並不影響明朝的大局,北疆的事情也是一樣。
金國突然出兵,可能是想拉吳克善一把,但是金國也並未有挑起大戰的意思,只是在潼關和蒲津關,同明軍發生了幾場不到萬人的戰鬥。
王彥估計金軍的意圖,一是牽制一下明軍,為他的新盟友吳克善減輕壓力,同時也有摸清明軍戰法、武器裝備和戰鬥力的意圖。
金軍沒有大打的意圖,怕真的引火燒身,所以掌握的分寸很到位,而明朝也只是將這次衝突定義為邊境摩擦,只需河南和山西的駐軍就能應對,不需要朝廷增派兵馬,也影響不到明軍掃蕩蒙古,開拓關外的計劃。
從二月底開始,關外的積雪逐漸融化,山海關開關,第一批入遼的三十多萬百姓,從此出關,向遼河平原進發,於此同時明軍也開始大舉出關,一部集結於大同,一部集結於遼寧。
在遼西走廊上,前行的隊伍足有數十里長,渤海上也有大批的海船穿梭,將大量的農具以及糧食,送到遼河口。
這次明軍進攻蒙古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大同,那裡集結了一萬義從和五千多山西的騎兵,負責掃蕩漠南諸部,一部是從瀋陽出發,攻擊科爾沁蒙古,主力是三萬橫衝馬軍。
軍隊的行動,由將領們負責,張家玉主要是負責安置遷入遼寧的百姓。
到三月中旬,遼河兩岸的平原上,已經佈滿了一望無際的帳篷,第一批填遼的三十萬百姓,將被安置在這裡。
這日,他先在遼河口的碼頭邊,迎接了從天津衛坐船到此的王夫之,然後便領著他一路巡視,遷遼百姓的安置情況。
遼河平原十分肥沃,努爾哈赤造反之前,這裡至少生活了兩百多萬人,一度十分繁榮,但是現今以成為荒蕪的原野。
此時遼河的冰面已經融化,兩岸的冰雪也以消融,遠處不時看見有滾滾的濃煙升起,那是官府組織百姓燒燬樹林,準備建屋和開墾土地。
“中堂大人,這次入遼的三十萬百姓,下官准備沿著遼河安置,設立三個縣,每縣十萬人。一設在遼河口,就叫營口,然後再恢復遼中和遼陽兩城。”張家玉與王夫之打馬而行,他一邊走一邊說道:“如今我朝海運發達,將這些百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