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關東軍是主戰派,而日本政府和外交部則是主和派。早在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日本政府本想阻止,但卻無能為力。當時的若櫬首相後來以“不聽命令的軍隊”為題,描述了“九一八”事變的經歷:“9月19日一早,我突然接到陸軍大臣南次郎的電話,說昨晚9點關東軍遭到中國軍隊的進攻,關東軍進行了反擊,現已佔領奉天城,戰鬥仍在進行中。政府隨後立即召開了臨時內閣會議,確定了不擴大事態的方針。然後透過陸軍大臣,向在滿洲的部隊下達了政府不擴大事態的指示,卻被關東軍當作耳旁風,關東軍進攻嫩江時說是為了保護嫩江鐵橋,我以為他們佔領嫩江就會停下來。可是他們佔領嫩江後,又說離敵軍太近不安全,還要越過東支鐵路。陸軍大臣下令不許越過東支鐵路,可是關東軍已進軍到齊齊哈爾,並又向黑河進軍。日本軍隊竟然不服從日本政府的命令,真是奇怪的事情。”
但關東軍扶植的滿洲國並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當時的日本政府也沒有對滿洲國予以承認。1931年12月,若櫬政府倒臺後,犬養毅接任首相。犬養首相反對在滿洲搞一個獨立的滿洲國,認為這樣露骨地違反九國條約勢必造成日本和歐美列強的正面衝突,同時還試圖對軍隊中“下克上”的作風進行遏制。但犬養的行動激怒了軍國主義分子,1932年5月15日,一夥狂熱的軍人衝入首相官邸,明目張膽地將犬養首相殺害。犬養被殺後,再也沒有敢於挺身而出抵抗狂熱軍人的政治家,日本的政府其實成為軍人控制下的政府。
8、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長城,有人說是中國的文化符號。
又有人說長城是一條被屈辱覆蓋的古建築。
長城一度作為軍事防禦工程,從一開始出現到最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鉅,但防禦外族人入侵才是修築長城的全部意義。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強敵入侵,各族人民總是團結起來,同仇敵愾,保衛自己的家園,維護國家的統一,血染山河,寧死不屈,沒有絲毫奴顏媚態,有的只是錚錚鐵骨和凜然正氣。這在近代反侵略鬥爭中都有鮮明表現,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讓侵略者喪魂裂膽,感天動地的活劇。
為反抗或解除外來民族壓迫而英勇抗爭具有不屈服的精神氣節的典型人物都應該看做是英雄人物。
戚繼光,明代著名抗倭將領。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
司馬臺長城,位於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這段長城正是由抗倭名將戚繼光主持加固,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135座敵樓的最高處海拔千米稱望京樓,可遠眺北京的燈光。
從此這裡成為戰爭最多一座關隘,有史可查的戰役,多達138次。
然而真正讓這段城牆留名青史的,則是1933年3月10日至5月12日國民黨愛國官兵在古北口地區英勇抗擊日寇的戰役——古北口抗戰。
1933年春,古老的長城正經受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這次從北方呼嘯而來的不再是驍勇善戰但武器簡陋的遊牧騎兵,而是無論是裝備素質都遠勝防禦者的現代化軍隊。從遼西一帶侵入熱河的日本關東軍各部以迅猛的進攻擊破了熱河境內的中國軍隊,僅僅十幾天時間就佔領了熱河首府承德。得手的日軍各部迅即向處於熱河、河北交界的長城一線南進,企圖佔領長城各主要關口,藉此封閉熱河、河北交通,保證其對熱河的完全佔領,處於可攻可守的主動地位。但是,對於防守的中國軍隊來說,丟失長城各關口卻意味著華北廣大地區從此將無險可守,時刻處於敵人的威脅之下。
早在1933年2月1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召集各兵團主任參謀會議,佈置熱河作戰要旨。
當時國人意識形態上一度視關外東北為滿州地盤,關內才是真正的中國國土,而如今日本人進攻熱河,逼近長城,直接威脅北平(今北京)、天津及廣大華北地區,形勢萬分危急。
國民政府高層坐不住了,一些主戰派紛紛要求蔣介石派中央軍北上阻擊日軍。而張學良卻婉拒中央增援東北軍的建議。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張學良自有他的小算盤:這華北一帶都是東北軍的地盤,中央軍一旦開過來,可是請佛容易送佛難啊!在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中,張學良曾說:對日侵略,說我不抵抗,這個我絕對不承認,但是你說我是一個封疆大吏,這個我認!
2月21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