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國民政府北伐革命軍與盤踞在濟南的軍閥開戰,日人以保護僑民為名,竟出兵佔據膠濟路及濟南商埠,企圖阻撓我革命軍北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

(注: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 第二次北伐進行期間,日本恐怕中國一旦統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撓北伐之進行。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官民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

1928年6月,北伐革命軍入北京;12月29日,東北通電易幟,中華*民國遂由軍閥割據的狀態之下而復歸於一統。

中國統一是國家安定強大的必要條件,這是日人最不願看見的局面。為了阻止東北的易幟,他們想盡了種種方法進行破壞,而終無所成,遂發動九一八事變。

該事變將日本侵吞中國東北的野心完全暴露無遺。

早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前,日首相田中義一曾有一道秘密的奏章上達日皇,其中對於侵略中國的計劃可謂非常詳細,而其篇首兩條綱領更直截了當地說:一、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二、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也是日本有計劃侵略中國的鐵證。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我政府強烈抗議,上訴國聯。國聯透過表決,要求日本從中國東北撤軍。日本對此置之不理,為轉移中國國民的視線,又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淞滬抗戰爆發。

當時上海為中國經濟重心,亦為中國最大國際港口。日軍在上海發起戰端,自然影響各國在華貿易,特別是租界利益。所以開戰之初,英、美、法三國當即要求中日兩國劃定中立地區,停戰撤兵。中國表示接受,日本拒絕。2月6日,國際聯盟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遠東局勢。9日,中國代表顏惠慶向國聯報告日軍在上海的暴行,要求立即停戰,日本仍置之不理。11日,英、美、法三國駐南京公使,赴上海直接向日軍交涉,也不起作用。於是美國朝野紛紛指責日本,國聯12國理事會也要求日本立即撤兵。此時日本反蘇軍人荒木貞夫大將,認為應以蘇聯為第一敵人,不宜與英、美過早衝突。又鑑於全中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中國軍隊的奮勇抵抗,已不能象九一八事變那樣輕易從中國得到利益,於是不得不接受英、美等國調停,同意停戰。

一計不成,再來一計。

上海打不得,那麼東北也打不得?這到嘴的肥肉說什麼也不能吐出來。

為儘快換取國民政府對偽滿洲國的承認,日本關東軍對長城沿線發起攻勢,中國守軍被迫還擊,史稱“熱線抗戰”。

熱河抗戰首先爆發的是位於榆關的大型戰鬥。東北軍張學良擁兵自重,居然以儲存實力為由,退居山海關之內。

此時日本軍隊駐守長城外,佔領熱河直取北平態勢相當明顯。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發生對外戰爭時,那些堅持對外寸步不讓的主戰派,總是被尊為民族英雄,而那些主張對外讓步和解的主和派,總是被打入民族敗類的漢奸行列。儘管如此,在每次發生對外戰爭的時候,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清一色的主戰,總會出現一批主張讓步和解、不怕當漢奸的主和派,中日戰爭時也同樣如此。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侵佔東北,激起了全國人民,特別是熱血青年學生們的激忿。學生們對蔣介石政府的消極抗日政策非常憤怒,自9月下旬起,上海、北平、天津、廣州等地的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抗議日軍入侵和政府的對日妥協。

當時汪精衛領導的廣州政府反對專制獨*裁,主張民*主政治和主張積極抗日,於是學生們一度把汪精衛奉為他們的政治領袖。

在抗戰初期,汪精衛是持主戰態度的,可以劃入主戰派。汪精衛上臺後,立即宣佈遷都洛陽,積極抗戰,並稱中國政府“決非威武所能屈,決不以尺土寸地授人”,1932年2月1日,汪精衛主持召開了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把全國劃分四個防區和一個預備區,擺出了進行積極抵抗的姿態。2月8日,汪精衛代表國民政府慰勉淞滬抗戰中的十九路軍將士“忠義之氣,照耀天日”,犒勞十九路軍5萬元……

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國民政府分為“主戰”與“主和”兩派,敵國日本也同樣存在“主戰”與“主和”兩派。日本的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