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事實上,津、滬各地的戲院,的確都比不上也!”

此時的馬派藝術不僅在唱、念、做、舞方面,而且在服裝、道具、舞臺、劇場等諸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飛速發展。痴迷馬派藝術的觀眾越來越多,“馬迷”之間可謂“山南海北”,哪路英雄都有,有高人、有隱士、有行家、有聽主兒,因此時常有許多奇聞逸事,被人引為佳話。

在北城有一位十足的“馬迷”,痴迷馬派已到了“魔症”的程度。他崇拜馬連良,欽佩馬連良,由愛他的藝術,而愛他這個人,因而愛護他所崇拜的人的名譽。此人常常徘徊於東安市場的書攤上,時常“傾其所有”去買報紙、雜誌,搜尋所有書報上對馬連良的批評。如果當他發現有“不好”的話的時候,他馬上會全部買了下來,然後將其付之一炬。日子長了,這位奇人就被書攤的老闆所熟悉,有人才把訊息傳到馬連良的耳朵裡。馬連良知道此事後,曾託人四下尋訪,欲與奇人一會。不料這位爺就像小說中的高人、隱士一般,飄然而去,蹤跡皆無了。

另有一位“馬迷”,也十分“神秘”。一日新新大戲院來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他跑來毛遂自薦,要求當一名茶房,甚至不掙錢都願意幹。看他的樣子、舉止,不像“找職業”的樣子,因而問其來意。他說,他是一個“馬迷”,平常最喜歡聽馬連良的戲。他的家境不能說是富有,僅可稱小康而已。但是他想,每一出馬連良的戲,他都願意聽一回,以每次二三元的代價來說,日子長了,未免有些划不來。但他家裡,又不缺吃喝,所以他想出這個計策,願意當一名“茶房”。在家居時,可以溫飽;工作之時,可以過癮。這個請求被劇場方面認為可行,實現了。這位衣冠楚楚的人物,居然在第三四天後就當起茶房來了。每到馬連良唱戲的時候,但見他聚氣斂神、洗耳恭聽。過了一年之後,這位“茶房先生”的戲癮過足了,於是他才滿意地辭去了他的茶房職務。

圖片說明(按圖中順序)

1. 穆斯林使用的“爐瓶三設”

2. 北京崇文門外豆腐巷7號,即人稱“豆腐巷裡出好戲”的馬家宅院

3. 1933年馬連良的父母在捐助三里河清真永壽寺後合影,身旁是該寺為旌表馬西園等人所立的石碑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步入輝煌(13)

4. 王慧茹(右)與弟媳穆秀榮(馬連貴之妻),攝於1929年兩人懷孕期間

5. 馬連良與五子馬崇智

6. 馬連良夫人陳慧璉

7. 馬連良與尚小云(右)

8. 1933年;馬連良與周信芳(右)在天津合作演出期間的合影,從此始有“南麒北馬”之說

9. “胡琴聖手”楊寶忠

10.馬連良在豆付巷家中

11.馬連良與弟子們;後排左起李慕良、朱耀良、馬盛龍

12.《胭脂寶褶》中馬連良飾永樂帝

13.馬連良與電影喜劇大師卓別林(右)

14.1936年在北京開張的長安大戲院

15.《羊角哀》中馬連良飾羊角哀

16.《羊角哀》中馬連良飾羊角哀,1935年首演時對劇中人物的褶子、官衣、箭衣及盔頭都做了改革

17.為祝賀“新新大戲院”開張,馬連良演出《跳加官》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四章 慘淡經營(1)

20世紀30年代中期,當時的大量政府人員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機構都搬遷到了南京,這時的北京成了一座典型文化古都。房屋也出現了大量的空置現象,因此地價,租金都不高,消費水平與滬、津兩地相比大相徑庭,老百姓們都過著相對輕鬆、安逸的生活。同時大量的文化名人居住在北京,有些在各大學、中學中任教,有些從事著文學藝術的創作,京城裡的文化氛圍依然濃厚。這時的馬連良正處在生活上春風得意,藝術上突飛猛進之時,馬派藝術步入上升期。這期間他創排的新戲有《假金牌》、《羊角哀》、《楚宮恨史》,還有流傳至今的馬派名劇《蘇武牧羊》、《白蟒臺》和《胭脂寶褶》等。

1937年抗戰爆發之前,津、京、滬連開三家大戲院,即“中國”、“新新”和“黃金”,馬連良在其中都有些股份,以為可以從此大展鴻圖。從這一點上看,說明他對政局缺乏洞察力,還看不清當時中國的“大環境”。

怎奈何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鬼子來了。北京城裡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