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步入輝煌(11)
舞臺橫寬,縱深較長。像演《安天會》這樣的大場面戲絕對施展得開。臺前端左右各有一個大的“碧紗罩”,紗罩外面上畫有藍白色相間的雲龍圖案,外面觀眾看不見裡面,裡面的人卻能看到外面。靠下場門的“罩”內是樂隊。靠上場門的那一個,放舞臺桌椅,或演員趕場時換行頭之用。
為了新新大戲院的開幕,馬連良鄭重其事地特製了一幅舞臺上用的幔幕,戲班人稱“守舊”。說起這“守舊”,還有一段古。在20世紀20年代,上海夏月珊、潘月樵等人在“新舞臺”演出時,許多新戲皆使用了大型佈景,真實道具。這些新戲通常放在大軸的位置,佈景片子吊在舞臺的上空,非大軸位置的戲,多為傳統劇目,不用佈景。就讓師傅們從上空放下一幅軟片佈景,左右各畫兩個門框,有門簾,分為上、下場門,中間畫一個“獅子滾繡球”或者“永珍回春”等圖案,師傅們習慣地稱之為“繡球”。北方來的演員問上海師傅這種軟片叫什麼,浦東口音回答“繡球”,與“守舊”音相似。北方人聽後就說好,他們演新戲有花園、客廳是新意兒,我們墨守成規,用上、下場門,叫“守舊”正合適。就此傳開,成了固定名詞。
馬連良早在1932年時就廢除了上、下場門形式的演出了,這可以說是個創舉。同時他自己設計並使用了兩邊兩層邊幕,後襯一幅幔幕的新型“守舊”,開創了演員從兩側邊幕上、下場的新型演出形式。使京劇舞臺有了新的格局,一直沿用至今。這次他專門請金石影拓專家張海若先生設計了以秋香色為襯幕,上面繡藍色的車馬人,圖案來源於“漢武梁祠”中的石刻壁畫,作為舞臺最正中的幔幕。兩側兩層邊幕及臺上桌圍、椅帔等均為同樣圖案,前面加有一層沿幕,沿幕有杏黃色穗子,下懸五個小型宮燈。這堂“守舊”佈置以後,舞臺氛圍頓時古色古香,充滿中國文化韻味。開幕當天大幕拉開之後,觀眾立馬被如此新型的“守舊”所吸引,人沒上臺,大家先給“守舊”叫了一個“碰頭好”,這也是中國京劇史上的一個“第一次”。
按照馬連良的意見,開幕儀式中廢除了“破臺”等梨園老例,免去了跳五鬼、殺雞滴血等陳規舊習,辦得隆重新穎、多彩多姿。於1937年3月7日晚7點整,舉行揭幕剪彩儀式。一時衣香鬃影、冠蓋雲集。首先,請北平名票呂寶棻小姐主持剪綵。主持揭幕的有馬連良、李萬春,他們二人鄭重其事地身穿特別定製的西式黑色禮服,當時梨園界中人,除了梅蘭芳出國時曾置辦過禮服外,沒有人置禮服,這兩位擅於改革、創新的人物,又開了一次風氣先河。另外二人為萬子和與吉世安,身穿長袍馬褂中式禮服,吉世安是當時北平市政府交際科科長,人脈廣闊,與梨園界熟稔。剪綵揭幕之後,五位嘉賓退下,由喬玉泉、楊寶忠引領樂隊演奏曲牌,悅耳動聽,別開生面。
曲牌演奏之後,是《童子掃臺》,由二位小生演員扮仙童,持笤帚上臺,象徵性地把舞臺掃了一遍。接著就是《跳加官》了,由馬連良擔任,他的臺步本來就美觀,跳起加官更刻意求工,似醉非醉,步伐瀟灑。比一般的加官“跳”得細多了。臨下場時,摘下加官面具,露出臉來向臺下一拱手,臺下觀眾齊聲叫好。跟著是《跳武財神》,由李萬春擔任,穿黑蟒、戴金色臉子,步伐火熾、明快,手裡拿著一個紙糊的大金元寶,對著臺前臺經理蕭振川欲也扔還留,逗了他幾次,最後才扔給他。蕭振川馬上抱住元寶跑到經理室,畢恭畢敬地把它供起來,希冀從此日進斗金。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步入輝煌(12)
下面正戲開始,第一齣《天官賜福》,馬連良飾賜福天官,姜妙香飾送子張仙,林秋雯飾天孫織女,馬富祿扮南極仙翁,葉盛蘭扮布穀牛郎。第二齣是《連升三級》,葉盛蘭、馬富祿分飾王明芳和店家,臺下彩聲不絕於耳。第三齣是大軸戲《龍鳳呈祥》,馬連良前喬玄後魯肅,林秋雯飾孫尚香,葉盛蘭的周瑜,馬富祿扮喬福,李洪福飾劉備,馬連昆飾孫權,馬春樵飾張飛,李慕良飾前趙雲,特約劉宗楊飾後趙雲。
據戲劇評論家丁秉燧記述:“馬連良每週在新新大戲院逢三、六演出兩天,其餘日子檔期排給孟小冬、程硯秋、金少山等各班。像譚富英、李萬春、尚小云、荀慧生等常在‘長安’上演,進‘新新’都輪不到,新新大戲院在北平戲院的位置可想而知。論戲院對觀眾的座位舒適、視聽角度、音響得宜、演唱人的本領得以發揮,以及交通的便利、服務周到的條件,北平新新戲院可稱首屈一指,謂為全國標準戲院,也非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