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誤入歧途,遭人唾棄。時至今日,這些看起來已經很陳舊的價值標準恰好正是彌補我們時代缺陷的價值標準。我們現在急需給孩子確立的就是對真、善、美的信仰。建立起對真理的信仰才會使得孩子形成對科學、對知識學習的價值體系;建立起對善的信仰才能使得孩子建立起對道德的價值體系;建立起對美的信仰才能使得孩子心靈得到淨化,活得幸福。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對真善美的信仰?顯然,不能再用宗教式的前世今生的報應來引導。一方面,科學的發展已經使得宗教受到很大的衝擊,孩子未必信;另外一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宗教畢竟是人們科學不發達時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畢竟是要推出人類歷史舞臺的。但是,我們可以借鑑宗教的因果報應來引導,只是這個因果報應,不是上天對你的報應和懲罰,而是你自己對自己的報應和懲罰。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只有符合人性的、有助於人類發展的思想行為才能引導自己走向成功,凡背離人性、不利於人類發展的思想和行為最終都會使自己誤入歧途。一個懂得追求真理,善於求知,為人善良,知美醜的人必定是對社會有所貢獻,受人們所推崇之人,這樣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必定遇到的大都是別人為你量的綠燈,即使偶爾吃點小虧,也必定會有其他人來幫你、補償你,最終必定走向成功;一個不懂得追求真理、愚昧無知,為人不分是非善惡、為非作歹、不分美醜之人,即使偶爾獲得短暫利益,也必定是生活中隨處遇到紅燈,最終必定誤入歧途、遭人唾棄之人,走向自我毀滅。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只有符合人性、符合人類發展的價值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從小就給孩子注入真、善、美的價值,使其漸漸成為孩子的信仰。本來對信仰而言是不能與成不成功相結合的,談成不成功已帶上了功利化色彩,不再是至真、至善、至美,但在當今時代,如果不對孩子談成不成功的話題,恐怕對孩子的教育就更無收效了。所以,此舉雖屬下策,但也乃實屬無奈之舉,只要能幫助孩子形成對真、善、美的信仰,也不失為一善舉。

十五、中庸教育

中國自古就有尚中的思想,早在《尚書》裡就提到了“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以及“見執厥中”的觀點。孔子創作了“中庸”一詞,並將其視為“至德”加以推廣,使得尚中的思想達到了成熟的形態。隨著後世儒學的興盛,對中華民族的人格塑造和為人處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中庸”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曾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就是說,中庸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可人們已經缺乏這種道德境界已很久了。子思更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旦實現中和的最高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就生長繁育了。而“中”的目的也正在於要達到“和”,天地萬物,各安其位,不過不及才能實現“和”。天地如此,人亦如此,如果過了和不及位置就偏了,就很難達到“和”的狀態了。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視“中庸”,是因為儒家認識到了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最難達到的狀態,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法所在。正如侯懷銀在“中國德育傳統(38)——中庸”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

(在孔子看來,人的行為不一定都合乎道德準則;常有做得過分或不及的情況。孔子認為那樣都不好;最好是做得恰到好處;強調“中庸”。孔子認為待人處事都要中庸;防止發生偏向;一切行為都要中道而行。他曾對社會一般人的行為進行過考察;認為普遍地不合中庸的原則,“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他對這種現象極不滿意;他教育學生;行為要合乎中庸之道。“中”是中正的意思;“庸”有“用”和“常”兩種意思。中庸之道就是指在道德實踐中中正不偏、無過無不及的經常適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執兩用中”;在對立面互相制約的統一中把握行為的度。在孔子那裡;一般地說;理想狀態的美德都包含著兩種對立的因素;如質與文、仁與禮、恭與安等。這些對立因素如果離開對方的制約而盡情發揮其自身的義蘊和特質;就會遊離最佳狀態而陷入太過和不及的片面性。如質脫離文會流於粗野;文脫離質會流於虛偽。恭脫離安會流於拘謹;安脫離恭則流於驕縱;拘謹於恭為太過;驕縱於恭為不足。只有在兩種對立的德行互相制約、互相統一的限度內;德行才會處於無過無不及的最佳狀態;如“文質彬彬”、“仁和而有禮”、“恭而